陪伴营·中国文学史心情落笔花开四射

《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023-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绿阴冉冉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述性散文,是沈复写给妻子的挽歌,是他在寂寥漫长的人生里对妻子深情的追忆。一百多年来,人们每每读到他的文字,都被深深打动。

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

沈复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士族文人之家,饱读诗书却不愿参加科举考试,纵情享乐却不愿入仕。

沈复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迫于生活压力,只得去给别人当幕僚,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生活经历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写作背景

嘉庆十三年(1808年),沈复随使团出使琉球,在琉球共四个半月。在这段时间内,沈复回忆起过往,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于是,他用一支深情的笔,记下了和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就是——《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46岁这一年所著,是一部自传体的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中文版本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残稿,只有四卷。

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四卷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并且在《天下月刊》和《西风》上连载。林语堂的译本曾以多种版本出版,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书局在上海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据称是一个叫王均卿的人在苏州发现的全本,而且在台湾这种版本已经印行了数次。但世人皆知全本中的这两记是伪作,是从其他作者的书中抄来的。

内容概要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

《浮生六记》是沈复写给妻子陈芸的绝美情书。

沈复与陈芸幼时初见倾心,成婚后举案齐眉,他们谈论诗歌,谈论臭腐乳与卤瓜,深夜赏月,在平淡生活中找寻诗意。他们的感情始终如水晶般纯净,屡遭家庭变故,颠沛流离,谁也不曾有半句怨言,只有相互扶持,苦中作乐。

陈芸不幸病故,沈复悲痛万分,写下《浮生六记》,记录自己与陈芸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以托哀思。

书中既有赏花与月的悠然自得,也有贫贱生活的无奈,在饱含对生活的巨大热情之下,是半生流离、阴阳两隔,是以题“浮生六记”,作“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解。

第一篇《闺房记乐》。主要记作者与其妻子陈芸自定婚前后直至婚后一段时间内, 互相爱恋,情投意合的情景。 笔墨生动,情态宛然。他们都出身于苏州城内的小康之家,具有较高的文化教养。二人互相引为知己,思想情趣有背离正统和封建习俗之处。夫妻间亲密无间处,也不避人。 “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 ‘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

第二篇《闲情记趣》。主要记述沈陈夫妇二人对于花卉、 园林等景物、艺术的爱好。他们寄居在朋友家的萧爽楼时,有“四忌”“四取”。四忌是“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四取是“慷慨豪爽,风流蕴藉, 落拓不羁, 澄静缄默”。字里行间无不反映了他们为人处世的反正统倾向。

第三篇《坎坷记愁》。主要记述沈氏夫妇由于不得父母家人之心,逐渐贫困潦倒以至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情形。

陈芸单纯率真,言行往往不加检点,加上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引起公婆的恼恨, 以至于几次以“不贤不孝”的罪名被逐。而沈复是不肯抛弃自己的“闺中良友”的。这样,二人便陷入了颠沛流离、生计艰难的困境。

最后一次离家时,陈芸因失血症已病入膏肓,不得不将十四岁的女儿送人做了童养媳,十二岁的儿子也当了学徒工。在颠簸中,陈芸病情日益恶化。

接着,沈复的父亲和儿子也相继死亡,因兄弟不和,他便剩下了孑然一身。后来,因入石韫玉之幕,方有了转机。

以上三篇,内容连贯,好象一气呵成,可以做为陈芸生前沈陈夫妇的合传来读。

第四篇《浪游记快》。主要写沈复做为一个幕宾随宦漫游各地观山乐水的情趣,也反映了某些人情世态。

开头说: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反以为妙者。”可见他的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文学艺术家的气质。

第五篇《中山记历》。原记作者做为随员出使琉球的经历。据考,现在的文字是据当时使臣的日记等资料敷衍而成的。

第六篇《养生记道》。管贻萼题诗说: “白雪黄芽说有无,指归性命未全虚。养生从此留真诀,休向嫏嬛问素书。”可见其内容梗概。现今的文字是掇拾佛道两家的养生学说和某些文人谈论养生的诗文拼凑而成。

贫贱夫妻

古今中外,描写男女情爱的浪漫诗篇数不胜数,风花雪月,花前李下,良辰美景,相顾诉衷肠,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场景。

然而,有了完美的开头,不一定有如愿的结局。婚姻不只是恋爱时的你侬我侬,还有柴米油盐上的精打细算。只贪慕闺房燕之情,不顾治家处世之学问,坐吃山空,幸福终究难以长久。

《浮生六记》,就是讲述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催人泪下,至真知性。芸娘性情柔顺平和,聪慧贤淑,心灵手巧,被林语堂称赞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

两人的结合可谓是两小无猜。沈复13岁时,和母亲去姥姥家玩,恰好碰上舅舅的女儿,表姐陈芸,一见钟情。于是,他告诉母亲,非芸娘不娶。沈母也很喜欢懂事的芸娘,当即为两人订下了娃娃亲。

芸娘父亲早亡,家穷,和母亲、幼弟相依为命,家里靠她纺织、刺绣等女红艰辛度日。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芸娘的童年过得很困苦。

五年后,两人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年龄相当,志趣相投,闲时谈诗论赋,养菊插花,制作盆景,烹茶熏香,月光下小酌,当真是伉俪情深,琴瑟和鸣。

沈复自小出生在官宦人家,衣食无忧,娶了芸娘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还生下了一儿一女,按理说该十分幸福的,但两人的生活却以悲剧结束,究竟是何原因呢?我们从三方面加以解析:

一、只顾眼前的风花雪月,不为将来的生计做准备

沈复因父亲当朝为官,家境殷实,从小不为生计所愁,所以,没有忧患意识。他又不喜名利,不问仕途经济,乐得和妻子安闲度日,把生活过成了诗。

两人都生性恬淡,知足常乐,又有文人性情,喜欢谈诗,兴趣相投。芸娘对古诗词最感兴趣,偏爱李白、白居易的诗,认为李白的诗如仙子般飘逸出尘。沈复则认为杜甫的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深受封建士大夫的喜爱。每天等芸娘忙完绣工后,两人就谈古论今,品花赏月,相顾小酌。

夏天酷热,一起去沧浪亭喝茶赏月,去农家田园避暑,自在惬意,如世外桃源,无人相扰。适逢庙会赏花灯,芸娘还一时兴起,扮上了男装,和丈夫一起外出游玩。

两人都有闲情雅趣,追求浮生半日闲的生活美感。

夏天荷花初开,晚间含着花苞,早晨时开放,芸娘就用小纱囊包上一些茶叶,放在花心里。次日早上再取出来,烹煮雨水冲泡,香韵尤其妙绝。

秋天菊花盛开,便大发意兴,观菊插花,赏月吃螃蟹。

又爱制作盆景,用花石点缀,布置成青山云松,小溪潺潺,山下幽宅回廊,水阁茅亭。神游其中,如同登上了蓬莱仙岛。设计盆栽时,芸娘别出心裁,用蝴蝶、昆虫置于花上,妙趣横生。

沈复有娇妻在旁,感受着生活中的小确幸,觉得人生就这样悠哉度过也挺好,即使没有功名富贵又如何?所以,当父亲的朋友让他外出学习经世学问时,他对芸娘太想念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先生看他太眷恋儿女情长,就放他归家,学业也不了了之了。

沈复纨绔浪荡,芸娘又一味纵容,不加规劝,他们没有对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感,也没有立世的本事和学问,只是一味啃老。一旦父母不再当避风港,需要他们独自谋生时,艰辛扑面而来,没有经济来源,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典当衣物首饰,最后到连病都看不起的地步。

沈复和芸娘沉浸在浪漫中,注重精神追求,却不知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的支撑,灵魂的追求如同空中楼阁。倘若每天还要为吃穿住用发愁,不知明天的饭钱在哪里,还顾得上吟诗作赋吗?人,还是要先谋生,才有爱人的底气,才有生活的从容。

二、愚孝懦弱,不懂辩解

婚后的前几年,沈复和芸娘的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因为吃住都靠父母供给。但是,随着父亲花钱散漫,喜欢接济亲朋,家里光景不复从前,小两口经济也拮据了。

不好意思张口向父母要钱,男人又不会赚钱养家,女人不会持家,只好典当衣服和首饰度日,遭到亲友相邻的嘲笑。

芸娘因没有帮婆婆写书信,遭到公公的嫌恶。又因给公公纳小妾,却提前不告知婆婆,被婆婆恼怒。帮小叔子担保高利贷却被小叔子否认、攀诬。公公一气之下将他们赶出家门,自主谋生。

这对他们的生存是毁灭性的打击,温室里的花朵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狂风暴雨。沈复靠卖画为生,三天的收入还换不来一天的用度。芸娘病中还要做刺绣,贴补家用,病情更重。

公婆对芸娘有很深的误解,但芸娘太懦弱,怕得罪他们,不敢解释。沈复明知妻子被误解,仍是不发一言,不向父母解释,拉近他们和妻子的关系,放任自流,以致两代人矛盾加深。

男人应该做妻子和父母之间的黏合剂,而不是屈从于父母的权威,一味愚孝懦弱,不敢辩解。倘若误会不说出来,只被动等着对方领悟,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

沈复的不务正业,儿媳的不规劝,也是父母动气的来源。而立之年还做家里的寄生虫,没有挣钱的职务,又不会识人交人,沈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才会将他们赶出家门,逼他们学会谋生。

三、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原则,易受奸佞小人的欺负

芸娘出身贫困,嫁给官家后代,属于高攀,所以,她在婆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天不亮就起床做家务,希望得到公婆的欢心。  

她善良,懂礼貌,对父母和下人体贴关爱。但因为没有架子,遭到下人们的嘲笑欺负。

夫妻俩太重感情,却不懂人性的险恶,不会拒绝他人的要求,统统予以满足。芸娘给小叔子做担保,小叔子却不认账,反诬芸娘多管闲事。沈复没有得到教训,再次轻信朋友,帮朋友做担保人,朋友卷了银子跑路,他们被追债人堵到门口,无奈只好远走他乡。

芸娘和娼妓憨园结拜姐妹,还送了玉镯,说好收她做丈夫的小妾,没想到,憨园被有钱人抢去,音讯全无,辜负了芸娘的一片情谊,导致了芸娘病情加剧。

沈复和芸娘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日子太艰难,只好典当银钗衣物。冬日女儿还穿着薄衣,冻得瑟瑟发抖,只好做了别家的童养媳。儿子也没有书念,年纪尚小就去店里做小工,早夭而亡。

从父母的厌弃,小叔子的嫌恶,下人们的不尊重,以及朋友的欺骗来看,沈复和芸娘都不懂如何与人交往,不会周旋,不谙世故。有些话该说的不说,有些事不该做却做了。

世上多是欺软怕硬的人,太喜欢讨好他人,没有树立自己的原则,就很难被人尊重。不懂人性,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受人蒙骗。你越懦弱,别人越会得寸进尺,可供你喘息的空间也越小,自己越会受到伤害。想要强硬,还是要有处事的本领。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风花雪月,美则美矣,却因没有谋生的本领,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只有身披坚强的铠甲,才能维护内心的纯净。只有活得有价值,才能爱的有尊严。

艺术价值

就是这么一本“残书”,不过几万字而已,然而文字恬淡从容,具有朴实、率真的风格,因此传流后世而不朽。俞平伯先生曾这样评价:

“《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讨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先生也颇为喜爱,曾将它翻译成英文,前后易稿不下十次,据说在国外畅销得很。

价值之一:真情

《闺房记乐》是最有味道的烟火文章。其问多写日常琐事,却透着夫妻情趣相投、神交意合的浓情。即使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他们也能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

沈复和芸娘订婚而尚末结婚期间,有一次,沈复到芸娘家做客,晚上芸娘就给沈复特意留了热粥和小菜,被她堂兄看到了,就跟去娘开玩笑说:刚才我问你要粥吃,你说已经吃完了,原来你是藏着给你丈夫吃啊,于是这便成了亲戚们取笑的谈资。

结婚当晚,沈复无意中发现芸娘在吃素,问其原因才知道是芸娘在沈复出痘时为给他祈福,坚持吃素几年,这让沈复十分感动。

结婚之后,沈复有时候外出做幕僚,为解相思之苦,就相互通信,沈复就刻了两枚印章,写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一阴文一阳文,各执一枚,作为署名盖于信尾处。

沈复对芸娘百般怜惜,甚至让她女扮男装跟自己外出访友、游玩,芸娘也曾对沈复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夫妻之间恩爱如此,相敬如宾,怎不羡煞旁人!

价值之二:雅趣

有次谈诗,芸娘说喜欢李白诗“犹如凌波仙子般飘逸,有一种落花流水的洒脱”。沈复就笑称芸娘是李白的知己,芸娘又说自己还有个启蒙老师白居易呢。

沈复大笑说,你的知己是李太白,启蒙老师是白居易,我三白(沈复字三白) 又是你的夫婿,你与“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啊!芸娘也颇风趣地回答:与白字有缘,恐怕我以后要白字连篇哪!

这是二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谐趣而有风情,可见他们既是夫妻,又仿若心灵知己。像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处处都能体现沈复的豁达无拘、芸娘的天真聪慧。

在沈复的笔下,芸娘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逐一显现,让读者“阅而心醉”。她衣着是“一身素淡”,幼时口授《琵琶行》而成诵,婚后与沈复交谈顾盼神飞,出游太湖时豪迈逍遥,她巧手制作活屏风,将绘面中的“虫面法”用于盆景中……真是令人感叹的奇女子。

难怪林语堂赞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