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修养是快乐的保证和保障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127人  令斌

        修养一词,不能轻易的讨论,因为这是一面巨大的镜子,从表面到内心一览无余。在2017年的年末,讨论一下修养,因为它是快乐保证和保障。记得很久YI前看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首先讨论的是《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打破了以前语文课本上的简单解释。这三句话是做人基本的修养。

修养是快乐的保证和保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老师总是逼着我们读书复习,我觉得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哪有快乐而言。它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隐含的是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检验和完善真理的思想理念,体现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现在的释义大家基本认同的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对于一个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先哲而言,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情形才是他当时的生活常态。那么,对于遇到这种情形,孔子或代表追求真理的人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句话与其说是孔子对后人的教导,不如说是孔子的自我排遣与自我安慰的自励警语!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与苍凉。我们平时很喜欢说,你怎么不能理解我呢?以后遇到这种脱口而出的话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

        如果不谈修养,只是本能的赚钱过日子,人生会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被各种贪念和欲望困扰着。傅佩荣先生的书中提到“血气”一词,出处《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应戒万事万物的诱惑;壮年时戒争斗;老年时戒贪图。人生没有爱好和修养,忙忙碌碌的工作赚钱,年轻的时候可能好一些,忙碌可以打发一些时间,年老了真不知道如何过日子了。

修养是快乐的保证和保障

        我们找一下快乐的真谛。《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高节奏生活,面对日益高企的房价,面对“乡愿”,面对世俗的判定成功的标准,我们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困境,慢慢的失去追逐快乐的力量和意愿。

        修养的秘诀是念兹在兹,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慎独。慎独工夫,并不是严格约束自己那么紧张难受,而是你的价值观,让你象喜欢美女,厌恶恶臭一样,成为生理反应,就要自己一片赤诚,纤尘不染,才觉得舒服自在。“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有一次和一位东北的朋友谈慎独,我说慎独很难做到啊,一人走在马路上嗑瓜子有没有随手丢瓜子壳,一人在公众场合有没有随地吐痰,做不到,就是没有做到慎独的功夫。

        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大学》里讲明德和日新的功课,每件事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事事注意,日日不断,积善下来,就大有可观了。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这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条,就是修身进步的切实功夫,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象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的去处以革其旧。  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有人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二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

          有四种坏心态,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自我心。出处《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前面三个,意、必、固,归根结底都是“我”。这太深刻了。杨时注解说:“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见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就这一句话11个字,你的智慧识见要达到能了解体会圣人之心,一看就懂了,洞然明白。否则,会背这句话也没用。王阳明对“意必”有很深刻的论述,意必固我围绕的核心还是“我”,太自我很容易傲。曾国藩也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两个毛病能毁掉你的一生,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