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散记(105)过节

2022-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兰若_f318

周三那天正在三模考试,母亲打电话来,问我放假了没有。

我很是一愣,不是周末,离端午还有两天,放的哪门子假?

转而,马上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就是告知我,她裹了粽子,叫我抽空去拿。

母亲是个节日感仪式感极强的人,过啥节,吃啥,做啥,基本上一样不落。尽管离开北方的故乡随我到江南生活多年,但那些节日的习惯风俗,仿佛天生的基因一样,在母亲的眼里心里,几乎还是一成不变的。仿佛,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日子的盼头。

初夏 木槿花

那些年,对母亲的做法颇不理解,不为别的,就是不想她那么累,也不想她那么繁琐。比如一到过年,她老早就这一样那一样的准备好多东西,柜子里,餐厅的地上,放的哪哪都是。分开住后,好好的书房也变成了储藏室。殊不知,这江南的冬虽然也寒冷,但湿度大,不上冻,比不得北方室外就是天然的大冰箱,好多东西是放不住的,等到想起来吃的时候,备不住可能就“坏”了,浪费不说,最害怕吃坏了身体。

但怎么说,她那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改不了。一说,就说放冰箱里,坏不了。在母亲眼里,冰箱就像个保险柜,啥东西放冰箱里,好像永远不会坏。父亲说,饥荒年代里走出来的,她这个过日子法跟姥姥家一样,改不了……

马缨丹

也有一些是囿于环境不得不改的,比如过年“发纸”,住楼房,没地方笼火盆,“发纸”就免了;比如,放鞭炮,污染环境还噪音,ZF明令禁止,母亲对ZF的话是很配合的。

后来,慢慢的有些改变,但跟几乎不存“粮”的我比,母亲还是丰富的多了。

不过,有时候倒也彰显出一些好处来。比如疫情的时候,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了。

三色堇

有时候,我在想,人这样是不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可仔细想想,我们家的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普通百姓的平常日子还是没问题的。说到底,这还是习惯的问题。

比如,端午节,粽子,母亲是必包的。我嫌麻烦,说买点吃吃,是个意思就算了。但母亲不行,她是非包不可的,否则就不叫过节,买的怎比得上自己包的。

有一年,她倒是也移风易俗,学着包了一回肉粽子,但也仅此一回,又包回了家乡的赤豆蜜枣粽。

比如,粽子锅里煮鸡蛋,这习惯仍然是保留着,且一煮就是一人好几个。比不得那些年的日子,没啥吃,鸡蛋也金贵,都盼着多一点。现在日子好过了,这一口那一口的,再多一口也吃不下。母亲总说,没事儿,吃不下留着下顿吃。这下一顿,可就不知道是哪一顿了。

知道母亲包了粽子,我和先生过去,就买了些水果,还有海鸭蛋。还有给父亲买的一件短袖。本想父亲节再拿过去,算算那时中考阅卷正忙,索性一并吧,到时候再发个红包。父亲一向宽容,是不太讲究这些的。

中午,照例是饺子。这也是故乡的习俗,大小节日,除了节日的特定吃食,饺子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两样馅儿:韭菜鸡蛋、包菜肉的。韭菜鸡蛋是特地为先生包的,因为先生那些年不吃肉。其实,后来饺子馅里的肉先生慢慢就吃了,只不过单独的肉他不吃、不爱吃罢了。但大小节日,只要在一起吃饭,母亲也还总是记着包两样,一荤,一素。这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

吃完收拾完,陪父母聊聊天。

临走,母亲又这一样那一样的给我装了一包东西:她自己包的粽子、三叔从老家寄来的玉米面、从网上买来的北方的拉丝面包、松紧口的保鲜膜……

又告诉我玉米面怎样摊“炉羔子”,搅“磨磨粥”……其实,这些我都知道。但还是一一应承着,以此成就母亲的成就感。

在她眼里,我还是个小孩子么?

萱草花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