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哭的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上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突然,一个孩子举手报告:“老师,小琪哭了。”
老师很奇怪地看过去,只见一个男孩趴在桌上,哭得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小琪,你为什么哭了?”
小琪自顾自的哭着,并不答话,后来通过小琪的妈妈才了解清楚,原来小琪举手发言,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没叫到他。老师差点崩溃了:“这一个教室六七十个孩子,叫不到也是很正常的呀。”
妈妈告诉老师,小琪就是一个爱哭的男孩,在家里稍不如意就嚎啕大哭,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哄也哄过,收效甚微。
老师告诉小琪妈妈,让他哭吧。
作为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让他宣泄自己难过的情绪。
上小学了,孩子从毫无压力的幼儿园幸福生活突然转变到按部就班的小学生活,需要解除新老师,新朋友,学习新知识……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适应能力强的孩子能很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适应能力不强的孩子就在这一过程中感觉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觉得心情不舒畅,而宣泄情绪的最佳方式就是哭。因为爱哭的孩子有糖吃,最初孩子都是通过哭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面对因为挫折而委屈哭泣的孩子,父母不能剥夺他哭泣的权利,更不能笑话他哭就是不勇敢不坚强的表现,而应该让情绪自然流露。
孩子上小学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意识逐渐形成,他认为自己非常能干,无所不能,与此同时自尊心也渐渐形成,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渴望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父母应该正确理解“好强”是一个正常成长的孩子的天性,教他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重视和忽略,并且给他机会体验失败,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
在情绪、心理、认知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本身就不成熟,需要呵护和发泄情绪。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我的需求处于最高层次,一个儿童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才能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成年人知道哭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不哭就是勇敢坚强,男孩子就应该独立勇敢坚强,不应该哭哭啼啼。父母大可不必压抑孩子挫败、沮丧的情绪,只有让情绪正常的流泻,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坦然面对生活,成为一个内心和外表都强大的人。
放手让孩子体验失败和挫折,让他明白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哭完发泄完自己的情绪之后,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比赛输赢很正常,受到别人的冤枉,自己委屈也很正常,受到忽视更是平常的事情。例如文章一开始的案例,在群体生活中,老师不可能每时每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他可能一两次还是不能接受失败,但多体验几次就会明白这就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实际经验来学习的,这种认知理论同样适用于孩子学习如何面对集体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所以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在和孩子游戏比赛中不要故意让着孩子,在生活中不要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于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处世哲学,家长应该坚持“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解决”的原则,这样他才能学会尊重他人,宠辱不惊,心胸坦荡。
不要刻意制造挫折,走出所谓的挫折教育的误区。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有的家长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为了让孩子得到锻炼,制造出许多人为的挫折,或者刻意穷养孩子,或者过早的让孩子“独立”,不给予应有的支持。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我们只需要把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呈现在孩子面前就足以锻炼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而人为制造的失败只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
自我意识越完善的人越懂得接受自己,也越懂得尊重生活的不完美。我们知道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自我,安全感是孩子实现自我的心理基础,而父母的爱和支持则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
在生活中,孩子们肯定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家长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孩子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一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