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演讲中,有效管理观众情绪的几点妙招
公开场合发言,特别是40分钟以上的发言,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受众,让受众觉得物有所值呢?比如说给员工培训,公开课等等。
最近两天,听了两家保险公司号称业内大咖的讲课。这两场保险讲座虽然讲述的都是保险,但是目的不同,一堂是公司想招保险销售人员,一堂是教人怎么卖保险。
接下来我将从一个受众的角度来分享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管理受众情绪,让受众跟着自己的意愿走,最后达到公开讲话的目的。
第一堂招聘说明会的主讲人简称为张总,第二堂保险教学课程的主讲人简称为马总。
文/光影传奇通过发出疑问来引导受众情绪,然后通过有力的回答来缓释受众情绪。
第一堂保险公开课是招聘说明会,目的是让人们应聘,销售保险。课程开始,张总通过一个问题调动了所有人的恐慌和危机意识:当我们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够从事现在岗位的工作。如果不能,在退休后,收入减半时,我们通过什么方式维持正常生活质量不变。
运用这种方式对受众情绪管理,主讲人要做到有放有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观众也在思考,但是观众可能没有相对清晰的答案。我们要尽快给出一个相对清晰合理的答案,来解答受众心中的疑问。这就是我们把问题放出去,然后能够很好的收回来。必定,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比较难。
讲课过程中,张总过也在收,但是收的不彻底,不及时。
其实张总利用了大家当下的焦虑去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好的达到了管理情绪的效果,但是最后张总给出的答案是保险这个行业能够让我们从现在一直做到退休。在退休时,我们还能够向身边的人推荐保险,赚取佣金。针对这个答案,受众考虑的是,在退休的那天,我还要辛苦的推荐保险来糊口,这同样是一个悲惨的画面。张总这时应该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解决大家的疑惑,同时告知保险这个行业的初心和情怀。
比如,如果张总接下来使用这些内容论证他的答案就更好了。
保险其实是很有深度的一门学问。在国外,投资者向保险人员咨询保险,是需要按照小时付费的。就像咨询律师需要付费一样。在中国,同样有深度的保险专业人士非常的少,因为保险在中国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达,以及未来老龄化的到来,保险一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那些资深的保险从业人员,将会越老经验越丰富,阅历越丰富。如果我们在退休的时候,还能够发挥上班时候自己的能量,给人们答疑解惑,受到尊重,向老专家和老教授一样,这才是在场受众希望得到的画面。
如果主讲人马总运用了这样的一问一答的方式,那么就很好的管理了客户的情绪,让人们觉得这是一份可以从事终身的事业,也变相的达到了他开立招聘说明会的目的。
文/光影传奇如何通过课堂互动来增强趣味性?
很多大咖认为自己公众演讲水平足够高,不需要课堂互动。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武断,因为受众需要被情绪管理。
讲课过程中,张总发现现场比较冷场,受众情绪不高。因此他希望通过跟观众的互动来增强课堂活力,改变枯燥无味尴尬的现状。那么主讲人提出问题,下面观众来回答,最好是主动回答,这就达到了互动效果。那么主讲人提问时有没有什么技巧呢?
授课过程中,主讲人张总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买你,需要多少钱?并且要我来回答,我当时就楞住了,其他观众也愣住了。主讲人见状补充到别想歪了。
这时我心中千万匹马奔腾而过,心想:你让姑奶奶每天去晒太阳,给我一年10万就可以;如果让姑奶奶每天刷厕所,估计得一千万了;如果你让姑奶奶当小三,那么没有数量级,因为我是无价的。
当时我的戒备心很强,本身这个问题很敏感,甚至激起了我反抗情绪。我想说多少钱也不卖等。但是出于礼貌,我追问了一句:你需要我做什么?
“工作”,马总回答道。
即使我被点名回答问题,即使主讲人再做了解释,我还是没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只能以“需要想一想”来拒绝回答问题。
从马总的尴尬的课堂互动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小技巧呢?
问问题之前给大家一个思想准备,比如可以这样:那么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然后停顿几秒钟。这时大家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我们的停顿又掉起了大家的胃口,即使在开小差的,玩手机的也会被你吸引,认真听你提问。
问的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最好观众回答没有什么不确定性干扰他。就比如我们在写一个《关于召开2019年新春联欢晚会的通知》,看了这个通知,基本观众心里所有的疑问都能在这个通知里找到答案。不需要观众在打电话咨询有关“2019年新春联欢晚会”的事宜。
公开课中问需要别人配合你回答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如果马总的问题这样提问,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大家觉得,以我们目前的职业素养和水平,作为一个上班族,我们能够给单位创造多少价值呢?或者说单位需要给我们开多少工资呢?假如你从事的是你最擅长的工作。这样的话,提问者只是需要在你的问题范围内去认真思考。而你给的这些框架也很好的能引导受众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在现场互动时,问题设置最好轻松,愉悦,大家比较感兴趣。或者是你确定能够激发现场受众的表现欲望,有人能够回答出来。只言片语就能回答你的问题,同时满足了受众的表现欲望。比如说,问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畅想一下,一个月收入多少?能够让我们实现财富自由。
在现场互动时,最好针对答案给大家提点提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说:大家可以畅想一下,一个月收入多少?能够让我们实现财富自由,五十万可以吗?这样的好处是大家的答案能够为主讲人所用,不至于偏离主题,出现意外情况。
授课过程中,即使不能举例子也通过其他的方式让课程增强趣味性。
整场讲座故事太多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受。那么可以变成即使我们在讲述理论,也可以讲的生动有趣,让人们有故事的场景,这一点可以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自问自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相对于干巴巴的理论,人们更喜欢听故事,尤其是身边的故事,比如,直接以现场观众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或者名人来举例子。在第二堂讲座中,马总突然说道我的名字,拿我做例子,来讲述产品。
这使我感受到了老师在关注我,立即,我也开始配合老师的授课,比如说频频点头,微笑等等。有名的故事。
文/光影传奇
让演讲内容相对有信息密度,提升课程的价值。
不管是公开演讲也好,还是一对一谈话也好,“内容为王”是永恒的硬道理。就是大家俗称的干货满满,所指的就是信息密度强。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干货或者是信息密度呢?就是你讲的东西别人以前没有听过,通过你的讲述他知晓了,明白了。
或者你讲的东西别人以前也听过,但是没有深刻理解,那么经过你的讲述让别人感受到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最好,受众听到后,感觉和讲课者观点一致,找到了共鸣,甚至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这样,受众会觉得听你在台上几十分钟的唠叨很有价值,没有浪费时间。所以,在设计课程之前,对我们的受众水平了解清楚,保证我们的课程针对即使是这里面最牛叉的人才,对他也有价值。
在第一堂保险招聘说明会中,张总讲到一个观点我觉得比较好:他讲到看一个行业有没有潜力,就看整个社会资本流向就可以。资本汇集的方向一定是赚钱的方向。这个观点我认同,同时第一次听说。这样,我就找到了听课的价值。
在第二堂课中,张总讲到卖保险,其实百分之90的时间讲的都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在搭建与客户信任的桥梁。而销售的高阶层是一种服务,用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个理论是我第一次听说,或者是之前也有类似的感觉,但是不能提纲挈领的提炼出经验用来分享。
总结起来,一堂公众演讲也好,公开课也好,如果想让大家感兴趣的听完,同时可以为你再一次的行为买单,那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课堂互动,增强信息密度等方式让受众感受到花费时间成本和金钱来来的价值。最好从底层逻辑入手,结合心理学等常识来引导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