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读书历史有意思

周朝姜姓女子的多样人生(一):邑姜,宣姜后,穆姜

2019-05-17  本文已影响8人  陈迹

一,人生赢家:武王后邑姜

这一位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她是齐太公之女,虽不知太公何时生养了她,也不知她又是何时嫁后武王姬发的,但此女绝对是齐姜众女中最好运的。

作为周朝第一位王后,她身前受到国民的尊敬;身后,到如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里,还存有一座“圣母殿”,这是宋代专门为祭奠邑姜而修建的,两千多年后,我们还在赞赏她。

这位圣母王后生有两子,一是周成王,一是唐叔虞。

她应该熟读《黄帝内经》,据《大戴礼记》中记载:

“周后妊成主壬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邑姜怀孕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讲究慎独修心,生气时也不随意迁怒别人,所以生下了聪慧的成王。

而怀次子时,她又梦见了天帝,帝曰:

"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后来小儿子出生后,人们发现他的手心有个“虞”字,所以就取名为虞,最后叔虞又真的被他的哥哥成王封在了唐地,史称“唐叔虞”。

邑姜出身富贵,嫁的尊贵,品德高贵,子孙又创建了“成康盛世”,也难怪可以留名青史。

二,临危受命:宣王后齐姜

这位姜后很是贤明,留下了“脱簪劝政”的故事,并被列入《列女传·贤明传》里,成为后妃以礼辅佐君主的典范。

嘉兹姜后,厥德孔贤,由礼动作,匡配周宣,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不过这里我们关心的是:这样姜后为何能如此深明大义,如此贤良淑德呢?

这都是因为她的父亲:齐前庄公的培养。这位齐侯继位时,时时还能听到伯父(齐哀公)被活活烫死的惨叫声;还能闻到宫延内乱时的血腥气;身边还有个仇敌纪国在虎视眈眈,庄公愁呀,齐国该如何走下去呢?他陷入了沉思。

最终,他认为齐国经过三代(齐哀公、齐胡公、齐献公)之乱后,国力大不如前,所以首先一定要掌握政权,大力发展齐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增加国力。

同时齐国要重新确立威信,就必须与周王室保持良好的关系,“齐哀公”的悲剧绝不能重演。王室虽式微,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想起齐国初建时,正是有了邑姜王后,武王、成王、康王们才对齐国尊敬有加,宠而依赖。

正所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因而齐庄王非常重视公主们的教育。他专门请了善传德义的傅母来教导公主,“不合礼之言,必不说,不合礼之事,必不做”,将公主训练成合格的贤德之人,时刻准备与周天子再次进行联姻。

只可惜事不遂人愿,庄公十年,周朝发生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共和执政,直到庄公二十四年,宣王才重新回到王室继位。不过努力总有回报,齐姜公主美名开始传扬天下,后来各国诸侯们都以娶齐女为耀。

这次公主中最贤德的一位就于庄公二十五年嫁给了宣王,成为周王后。第二年庄公就死了,他的儿子厉公继位。也许庄公的心一直花在公主们身上,忘记了儿子,厉公昏愦暴虐,九年后被齐人杀死了,齐国又经历了一次内乱,后来姜后的侄子齐文公继位。

姜后一边关注周王,一边又牵挂齐国;一边想王室强大,一边想齐国安定,算是操碎了心,于是就忘了自己的儿子姬宫涅,姬宫涅最后就成了无法无天的幽王,没几年就玩完了。

这绝对是齐庄公的阴谋,因为他只教公主们成为一个好女儿、好妻子,而不是一个好母亲呀。

三,晋之纷乱:贤德穆姜

齐国的文公继位后,英明果断,即刻杀死造反派,认真谨慎地处理国事,稳定了齐国政权,他于公元前808年将女儿嫁给了晋穆侯。

因为晋穆候也是胸怀大志之人,同时又与周王室关系紧密,也是周朝卿士之一。他曾在大儿子出生时败给了条戎,于是给儿子取名“仇”,以记其耻。

到了小儿子出生时,他正好打败了北戎,于是就为小儿子取了个“成师”的名字。有大臣就议论:太子是仇敌,小儿子却能有成就,这名取得不好呀!

穆姜一听,甚觉有理,两子只相差三四岁,为了避免以后的纷乱,一定要让他们有德有才,相亲相爱,永世亲近。

果然在穆姜的精心教导下,兄弟两人兄友弟恭,博学多才,品行高洁,深受国人爱戴。尤其是在穆公去世后,两人联手从叔叔手中夺回政权,并立哥哥为晋文侯,这真的是要让母亲感动得喜极而泣了,如果她还活着的话。

再对比对比他们表叔祖——周幽王,都是公元前781继位,幽王十年后就被儿子带人干翻了,而晋文侯却在国人和弟弟的支持下越來越强,不得不让人感叹穆姜的伟大,同时又要对宣王后道声可惜。

晋文侯是周王室再建的功臣,先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又于公元前760年,杀死了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于是平王作了《文侯之命》一文,大赐嘉奖晋文侯,从而使晋国获得辅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权。

直到文侯去后,他的儿子昭侯与叔叔成师之间都很和睦,成师也一直恭顺谦和,以至于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昭侯将叔父成师封到了曲沃,为曲沃恒父。

为什么说昭侯是真心实意地呢?因为曲沃是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的城市。他如此的信任他的叔叔,当时晋国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他也固执的没有听从。

都是年轻惹的祸,他不知道“野心不是一天养成的”,“人心也是会变的”,于是晋国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内乱。最终公元前678年,曲沃桓叔及其后代庄伯、武公三代,经过五次“曲沃代翼”的战争,杀了文侯一系五位国君,夺得了政权,曲沃小宗代替了冀大宗,成为晋国主人。

两年后晋武公卒,晋国到了晋献公时期,他亲自参与了多次对外戏争,吞并了许多晋边小国,同时意识到恒公、庄公的实权后裔对宗室统治的威胁。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另一个晋文候,他对同宗举起了屠刀,于是晋公室子孙所剩无几,这是后来晋文公实行“三军六卿”的原因,但这又成为晋国灭亡的根源。

由此可见,能干也有能干的忧愁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