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推送 —— 拉的来人,留得住客

2022-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闫泽华

最近,为了追留存,又开始优化Push业务。业务嘛,常做常新,便多了些理解。

从数的角度,Push的业务模式似乎已经足够清晰:

活跃UV量 = 覆盖UV量 X (1- (1- UV点击率)^ Push条数)

即,如果一天覆盖100W人,每条Push的点击率是1%,一天发五条。

发5条,用户都不点的概率是: (1-0.01)^5 = 0.95

会点击Push进入应用的活跃UV量 就等于 100W x(1-0.95) = 5W

为了追活跃的UV量,在上述公式中,分别优化各个变量即可。

覆盖UV量:分为发 和 收两个环节。

Push条数:没有绝对的上限值,只有参考和经验值。

Push点击率:引入算法的环节,需要基于个体偏好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时间偏好:

内容偏好:

时效性偏好:

而在数据指标之外,不断迭代Push业务的过程也带给人额外的认知。

其一、Push 之于用户而言,是一种豆腐块广告。

除了少量用户主动订阅的内容以外,绝大多数的Push更像是塞给用户的广告,而且受限于手机操作系统能力,推送是一种限定样式的豆腐块广告。

在实操过程当中,我们碰到的运营类广告推送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说人话、不干人事。

既然明确了Push是一种广告,那么从广告的逻辑思考推送,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只有出发点找到和用户利益的相关点,包装上向用户表明利益,才能够更好的引导用户点击Push。比如,用户发出的IM消息得到了回复、用户关注或订阅的内容有了更新、用户可以领到福利等等,把待推送的内容以用户的视角进行二次的文案包装,在实践中都能够得到不错的点击率提升。

对应到Push点击率的环节,我们就可以在上述因素之外,进一步添加包装偏好:

其二、Push 之于业务来说,追求的不仅是活跃,更应该追求【有效的】活跃。

在一个割裂的组织结构里,经常出现“管杀不管埋”的情况,通过Push把人拉来之后就不管了,DAU确实提升了,但仍然只停留在虚荣指标的层面,而没有给业务带来切实的贡献。通过推送部门和业务部门共背指标,一体化考虑,我们就可以引入新的机制:

在实操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点击率高的内容,和后续转化好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同一类内容。这时,就可以进一步尝试将引流品 和 利润品通过产品交互的方式链接在一起,先让人进来,再发生后续的转化。

基于此,我们就能进一步完善推送业务的衡量公式。

有效活跃UV量 = 覆盖UV量 X (1- (1- UV点击率)^ Push条数) X 有效行为转化率

有效行为转化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