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

2023-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晓浅浅

没有写过小说,一直想写,但都没真正写过。看别人写的很好也跃跃欲试,绞尽脑汁写好了一篇,写好后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发给友友希望她帮忙指正一下,经过她一说才明白的确很糟。看别人写几千字的文,觉得很容易,自己写,在键盘上敲几百字都难,看来这不是一日之功。报名了读写营,这一期是猫伯乐主讲的,声音甜美动听,讲解的很细致。每个星期讲完留的有作业,虽然字数要求不多,但我还是觉得不好写,每次作业一拖再拖。不过要想成为好学生,完成作业是第一条。

我把空闲时间在看的《明朝那些事》暂时不看了,这些时间准备把《卡夫卡的小说集》拿出来看一下。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1919年,夏天与尤莉·沃里采克订婚,《在流放地》出版。

这篇短篇小说的人物很简单,只有四个主要人物:军官和外国旅行家代表的是上层阶级,士兵和犯人代表的是底层人物。全文的中心围绕的是一个比人高出许多的大物件,一个用来对犯人行邢的机器。这个机器就在小说的名字“流放地”这里,“流放地”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这台由之前的司令官亲自制作的对犯人行邢的机器,所代表的就是旧的制度与落后野蛮的思想。

开头是一句话“这是一架不寻常的机器。”是军官对旅行家说的,直接引发读者的好奇。开篇就把小说的地点以及人物写了出来,就像猫伯乐讲课时说的:“对人物描写没有关系的场景要少描写一些,小说主要是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对于场地的描写只是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沙砾的小深山坳里。”而对于主要被行邢的当事人,“犯人”,就用了很多细致的语言描写“罪犯现出一副蠢相,张着大嘴,头发蓬松,脸上现出迷惘的神情。”也为后来这名罪犯其实是被冤枉的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文中不经意出现的“两条精致的女用手绢”也是点睛之笔,它最开始是出现在军官穿得军服的领口处,本来他们所在的地方就很热,可是军官却还把它放在领口处,会让读者以为这肯定是军官的心爱之人送的。在后面军官脱掉全身的衣服,把手绢扔给犯人,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些女士们送给这名罪犯的。实在是讽刺,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军官,一个是狼狈不堪的犯人,那些女士们却把东西送给了犯人。一方面说明军官的所作所为是为当时的多数人们所不理解的,另一方面说明新的思想正在觉醒。

全文讲的是外国旅行家受邀观看对犯人行邢的全过程,这个犯人先前也是一名士兵,他的职责是每小时打钟的时候起来向上尉的门口敬礼,上尉在昨天晚上想考察一下这个士兵有没有偷懒,结果发现他蜷缩成一团睡着了。上尉气愤地拿起马鞭抽打士兵的脸,士兵不但不站起来求饶还破口大骂。把事情告到军官那里之后,不经审讯就直接带到机器旁准备行邢。这位军官也是带有私心的,希望旅行家能够站在自己这边,帮他继续推行现在的行邢程序。因为现任流放地的司令官是不赞成这种审判和处决犯人的方式的。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对于细节的描写却很到位,如军官解说这个机器如何操作,又如何让犯人安详死去的过程就很细致。读来有些后背发凉,也有些恶心,因为太清楚明白了,很难让人不去展开想象。

在前任司令官掌权时,司令官亲自押犯人行邢,所有人必需参加,周围围满了观看的人,小孩子被“优待”安排在最前边观看机器杀人的全过程。说明人们的思想都变得麻木了,没有了知觉。

军官:对机器的研究很透彻,是前司令官留下的行邢程序的忠实拥护者。他自以为不让犯人为自己辩解是正义其实是嫌麻烦,是一言堂。这个犯人后来一系列的动作都说明了他当时是在求饶,“他跪着抱着上尉的腿。”只是因为他和上尉之间言语不通,上尉就因气愤把他告了,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军官对于旧制度的维护让新任司令官厌弃,也让周围人痛恨。在试图劝说旅行家无果后,他选择了殉身,他自己躺在杀人机器里,直到被破败的机器,折磨的体无完肤。

机器最后出的故障也是对于旧制度残破的预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