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4小时3万字分享,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附视频)

2019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程回顾,总结微信8年_微信公开课_腾讯视频
这几天,张小龙4小时3万字的演讲视频在朋友圈里纷纷刷屏。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作为微信之父,能够作出日活跃10亿体量的产品,在他的这个分享中,我想我们隐约找到一些答案……
第一次观看张小龙演讲的视频,发现原来张小龙真的不擅长演讲(我以为他是全能型人才),张小龙自己也说:我本人并不擅长演讲,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专业的事情,我很尊重专业人士,但我是很业余的演讲者。这也不难理解,往往很多在某一领域拥有杰出成绩的人,在其他方面都显得比较笨拙,甚至出现生活不能自理。当然,这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他所演讲的内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一个被我们说烂的词,虽重要,但无感,而张小龙把它叫做原动力,在采铜的那篇文章《张小龙4小时3万字的演讲里,为什么不说这几个词?》中,专门统计了张小龙演讲中说原动力的次数,18次(准确的说是17次,腾讯编辑推荐语中有一次),可见在张小龙眼中,对于原动力,他肯定有他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
一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二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纵观微信走过的8个年头,这两点,深入骨髓。从本质上来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一个社交的工具,可这个工具,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群聊,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红包等等。
张小龙说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它只属于微信,现在回过头来看,微信确实已经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在微信早期的版本,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也正是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兴起。正如微信公众平台的那句标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而这正是张小龙的原动力: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

听完张小龙的两个原动力,不由的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产品经理,但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不是吗?对此,我想从我的几点思考和感触,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什么更重要?
在张小龙眼中,优秀的产品很重要,所以他们没有开屏广告,没有营销信息;用户的认可很重要,所以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好的设计原则很重要,所以微信从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原则,才让微信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异类,而张小龙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只是遵守了一些底线,坚持了自己的价值观,就能做到大家认可的正确的事上,话虽轻,但分量重。
所谓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排序,即什么比什么更重要?最好的例子就是时间与金钱的关系,认为时间比金钱重要,是一种价值观,认为金钱比时间重要是另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导不同的选择,最终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那对于我们而言,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我认为:个人成长无比重要,其他任何都要靠后。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管是身居何处,不管所处行业,不管是什么职位,个人的成长永远比成功,人际关系,社交……更重要。因为只有保持一个不断向上的心,做任何事情都选择坚守这一最初始的原动力和价值观,然后最后的结果才会有一个好结果。
在这一信条的原则下,会产生很多有策略的想法,比如说永远拥有给自己打工的心态,一是给老板打工,获得薪水,二是给自己打工,获得能力;再比如,遇到问题和困难,总是先自己尝试解决和寻找办法,实在不行,再寻求帮助。而不是像学生时代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要找同桌问。本质上讲,这是懒,而不是在成长。

02坚持本心有多难?
在张小龙的演讲中,他说他很感谢他的职业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他只是坚守了一些底线而已。这个演讲视频刚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群里都在讨论张小龙,有人说他懂人性,很对,有人说他坚持本心,也对,竟然有人说他是运气好,在腾讯那样的公司,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心做,换作其他公司,老板肯定会关注追求流量,要流量变现,而越想流量变现,就越会偏离做好产品的本心。一开始,我觉得有一点道理,后来,我完全否定了这种想法。
在深度查阅了张小龙的相关资料后,有这么一个故事,看了也许你就懂了。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当时张小龙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烟雾缭绕的小破办公室。
当时Foxmail已经有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当时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周鸿祎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
张小龙却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那时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
张小龙把一款软件做到了200万用户,却并不着急赚钱。
那时的Foxmail如日中天时,腾讯不过10万用户,多数人认为邮箱是比社交更大的一块领域。
后来——Foxmail以1200万元被“博大国际互联网公司”收购,张小龙还被任命为博大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又过了5年——Foxmail又被博大卖给腾讯,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也一并入驻腾讯。
又过了5年——即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由张小龙负责。
周鸿祎很疑惑,“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 但或许,只有这样的人能做出微信吧。
对于张小龙来说,让他改变本心,就是让他死。尽管现在诸多的产品经理,为了公司的流量变现,而偏离了做好产品的本心,虽可怜,但那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促成了现在的选择,怪不得别人,从另一角度来看,成长永远是你自己的事,就算外部环境多恶劣,也不能自己而放弃自己。
坚持初心亦是价值观的体现。
03 价值才是王道?
现在的互联网,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是供大于求的时代,我们不乏信息,但缺乏好的信息。
为什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为什么微信能坐拥10亿日活跃体量的用户,我想除了微信的两个原动力外,一个真正意义的好产品才是它所展示给我们的。
由此推己及人,让我想到了如今的写作。如果你问100个大咖,普通人最应该学的一项技能是什么,可能99个都会告诉你“写作”。的确,在这个遍地作家的时代,写作的人与日俱增,据说现在写公众号的人比看公众号的人还多,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写作这个领域。
可写得好的内容并不多,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算是好的内容呢?我的理解是:有用,有趣,有价值。所以我最早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
只写对自己和对别人有价值的文字。即价值写作,而且我始终也相信一句话,写作价值是对写作者的,价值写作是对阅读者的。
又,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如果我们所写文字没有用,没有价值,对他人来说,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更甚一步,就是在浪费他们的生命。
我很喜欢这句话:“如果我的思考对你有所启发,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学识,认知,理解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思考的东西,是由我认识的人,经历的事,读过的书来构成的,而读者是由他们认识的人,经历的事,读过的书构成的,所以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会有出入,但我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些启发,我觉得我的价值就已经体现了。
写作,内容才是王道,价值才是关键。

04你得到最重要的答案是什么?
正如上面所讲,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每个人看了张小龙这4个小时的演讲视频,所受的启发也是不一样的,就像采铜,他认为他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
少学一点儿新词,
多想一会儿常识。
就像粥左罗,他认为他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得到的最重要答案是价值观和延迟满足感。
而我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是:价值观、本心和价值。
那正在阅读的你呢?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是什么?
END
20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