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教英语吗?
文本这个东西不能去研究,越研究就越有意思,而我就是这样喜欢去琢磨。
我是在教英语吗?大明过生日,父母给他开一个生日party很正常,但接下来第二单元就出现了争议。
我是在教英语吗?这五段文字中前两段写的是大明的家人,爷爷奶奶和他的妈妈的爱好。但是问题来了,大明的妈妈的爱好是喜欢购物,而且还总是买昂贵的衣服,这里面用了一个always,这个词很厉害,充分证明大明的妈妈就只买贵的。下面的句子她有11条丝巾,20条连衣裙,很多鞋子,这里面修饰鞋子的短语是a lot of。
讲课到这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禁“哇”了起来,这语气中有羡慕的,还有个别评价的“太败家了”。
说实在的,我心里也很惊讶,真是个“败家娘们”!我想起了我衣橱里的衣服还有我的鞋子,好像我们女人的衣服总是这样状态,总是缺少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于是又买。
同为女人,一样喜欢购物,唯一的区别大明的妈妈总是买贵的,而我总是买便宜的罢了。
教材的编写为什么要这样?如果这是为了生单词scarf,expensive,silk……完全可以把这些词换一种形式,比如否定句,这样编写文本会不会对孩子的消费理念造成不良影响或者误导?
当然大明的妈妈是非常自律的一个人,她喜欢吃巧克力但不经常买,因为对身体不好。她这样自律的一个人,再花钱方面应该也很清楚自己做的对错,但她还是买了,这只有一种解释:家里有钱。
第一段写大明爷爷奶奶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去他们家附近的公园锻炼身体。试想,每天都去锻炼的人,老年生活自然很惬意。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园附近买房子的肯定也是有钱人。
当然这里面大明的父亲没有提到,孩子们说大明的父亲能挣钱,总之,大明家不缺钱,对于有钱人来说,买贵的东西很正常。
讲题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短文。第二段写Tom的妈妈,她也喜欢买衣服,喜欢丝织品,还去音乐会听音乐,这也是高消费了。但是后面提到他喜欢弹钢琴唱歌,孩子们离开就知道他的妈妈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妇,而是会挣钱的女人。
我是在教英语吗?自然我们又回到了大明的妈妈那里,大明的妈妈花钱这么大方,那是大明的爸爸给的吗?不一定,花别人的钱自然有很多条件限制。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大明妈妈是一个非常会挣钱的人!
女人终究是要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去依附任何人,自己挣自己花,方能随心所欲。
兜兜转转论证,这样一讲,孩子们心中便有了答案。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说的是我们这高校一个男生跳河自杀了,原因是把父母给他交学费的钱用来买成了名牌衣服,结果无钱交学费,又不敢给家人要,于是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可悲!
我是在教英语吗?这个孩子的消费观念是错误的,这样的消费理念很多孩子思想都存在,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校园贷事件发生。
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们,别人花钱大方,那是人家有,切不可盲目跟风,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量力而行,量力而为。“衣贵洁不贵华”重视内在的修行胜过华丽的装饰。
我觉得教会孩子们这些比教几个单词几个句子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我都问自己:我是在教英语吗?怎么教着教着就偏离了,竟和英语没有了半点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