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石头小

小侄女今年一岁多,她每次来我家,都会对我那一柜子画满了图画的书产生浓厚兴趣,尽管每次都拿同样几本给她,她还是乐此不疲。

比起文字,图画对小朋友有着天然吸引力,他们认知这个世界也是从具象图画开始的。

于是,我尝试着陪她一起阅读这些图画书,我发现,尽管出现在书中的动物形象跟她妈妈教她识图时的动物形象肯定有所差别,但她仍然能够精准把握核心特征,从更复杂的画面中一眼辨认出曾经学过的动物。

后来,我挑选了一本图形简单画风可爱的图画书教她画画,尽管她太小了连笔都拿不稳,但当我抓着她的手一边描述特征一边画下书中物体时,她激动的不得了,又有了一种人生中的全新体验。

这些观察也让我感受到了图画书的有趣之处。


图画书,也叫绘本,是父母跟孩子连接的重要纽带。通过各种各样的绘本,孩子认识世界,父母认识孩子。

现在小朋友的阅读环境真的太好,为他们创作的绘本塞满了大大小小的网络和实体书店。然而,往往是买书很痛快,读书很痛苦,小朋友捧着那本有趣的书,是否同样获得了有趣的体验?

最近我读了日本儿童阅读大师松居直写的《我的图画书论》,里面的很多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那么,这位大师是怎么看待读绘本这件事的呢?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你上学的时候读完一篇文章,有没有被老师逼着写下中心思想?光写中心思想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假如你的答案偏离了标准答案,你还得强迫自己认可那个标准答案。尽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语言教育中这是不存在的。

这事儿讨厌吗?讨厌!

想想你陪孩子读绘本时,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出现。宝宝,这本书都讲了什么呢?哪幅画最好看?这个鸟是什么颜色的?这张图上有几只羊?这只大灰狼为什么要吃掉这个小女孩?

当提问变成习惯,当你替代孩子变成“提问大王”,孩子何处安放?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本来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但给体验加上负担,愉悦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这绘本太薄了,几页纸几幅画连个字都没有,就敢卖好几十,抢钱啊!这本好,上面字多,内容肯定更丰富啊。当你为孩子挑选绘本的时候,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绘本是什么?绘本就是为了让孩子只要看到画面就能理解故事内容的书,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优秀的绘本。

其次我们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自人类祖先起,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具象的画面早于文字。所以,图画正是孩子读书的最初入口,他们的兴趣通过画被激活。优秀的画面会将故事世界充分表现出来,而且通过看每一副图,并思考它和下一副图之间的关系,孩子的想象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那么从绘本中孩子可以习得什么?第一当然是通过优秀的画面习得图像鉴赏能力;第二是自我完善的思考和想象能力;第三父母把作者的观点通过转化传达给孩子,而孩子从父母的阅读中习得语言。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网络世界中进化出一种新物种,叫做“杠精”。就是你说什么他都要用抬杠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卓尔不凡,强迫你崇拜他的智力和思想。想想当你遇到一只杠精时,你暴躁不暴躁,想不想穿越到讯号那边一记左勾拳?

而当孩子正在愉快阅读时,你总是用自己的观念上纲上线教育孩子,用你的尴尬解读让孩子感受书里明明不存在的东西,你觉得他烦不烦?

对孩子来说,读书绝对不是功利学习。他们不希望父母告诉他们哪些书对学习会有帮助、会受益等等话语。他们希望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里面装着他们对这个世界最美好最纯洁的想象。

父母在陪伴阅读时的语调、表情、耐心程度也决定了父母与孩子间情感传达的程度,因此过早识字独自阅读绘本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要让孩子在阅读图画、理解故事世界的过程中充满了要努力识字却认不全、主要任务变成认字的痛苦。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我知道,陪伴孩子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通常我对小侄女的耐心陪伴期是半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我就开始精神游离,质量下降。这个时候,打开手机来个《小猪佩奇》,她高兴我轻松,多容易的事儿。可是,这种做法总是让我很愧疚。

现在用机器来教育人越来越普遍,但这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机器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你可以冲着它说你想说的一切,但它只会按照既定程式完成它的工作,它没有心理活动,也不明白你的心理活动。

所以,来自父母的眼神、肢体语言和读书语调在陪伴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他们能够感知到双向互动的存在。这种心声的传达方式,是孩子独自阅读或者通过机器展示所不能感悟的。并且,父母对绘本的理解和共鸣越深,孩子就越能融入其中。


站在孩子的情境中与孩子对话(1)

小时候,你爸妈拿你和别人家孩子比;长大了,你自己各种比;有了下一代,你又重复着爸妈的老路,终于活成了你最讨厌的样子。

想想在你家孩子阅读这件事情上,你焦虑过吗?焦虑源自比较。比较读书的快慢,比较对内容的理解,比较读书的数量。但对孩子来说,读书不是赛跑,不是教养,不是学习,不是要图什么利,要有什么用。读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有趣的书成就有趣的灵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照见读书(微信号:zhaojiandushu)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