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自我收藏清醒地活着

最近我在断舍离

2014-12-17  本文已影响4563人  4b2beda060ba

一个朋友久不发微信朋友圈,QQ说说也不见露面,那不是她的风格。微信问她在忙啥,人家回了我七个字——最近我在断舍离。

想起在和菜头写那篇《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呀》之前,我就买过一本《断舍离》,扔在客厅的一个角柜上,连外面的塑料包装膜都没撕开。菜头在文章里说:

心灵鸡汤总是会和三观搅在一起,过段时间就会杂交出一些新品种。比如说最近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群体里发酵并且传播到整个社会的:断舍离。

我比较喜欢和菜头的文章,还没看这本书,大概也知道热爱干净整洁、收纳整理的日本人会在书里讲什么。之前微信圈流行的那篇《你的房间就是你的人生》,就是关于“扫除力”的文章,我亦曾在公司晨会及在家里教育不又叠被子的小朋友。菜头的文章那样一写,我觉得也有道理,买了书反而没读。

朋友说她在断舍离,我看看乱得“锅朝天碗朝地”的家,决定看看这本书再收拾整理。要知道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家务活儿就在那里,你早晚也得收拾。每个家庭里的物品大概都是随着绵长的日子越过越多的吧?!记得某总说,他刚结婚时跟老婆一人一个箱子,租了房子搬到一起就是一个家,后来有了儿子房子车子总之是“五子登科”,多年后再搬家时发现得动用厢货卡车运输了。

作者山下英子开篇的文字标题就是《舍弃废物,人生就会变得愉快》。我想这是真的,我每次觉得特别郁闷的时候,就去理发,头发一剪顿觉神清气爽,心情也跟着大好起来。这大概也是“舍弃”的一种吧!“断舍离”本是源自瑜伽中的“断行、舍行、离行”,是为了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作为一个军人家庭出身、从小受“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受雷锋叔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精神鼓舞过的一代,我自以为真是“挺会过日子的”,虽然在父母和公婆眼里我身上还是存在很多的浪费行为,但家里不知不觉积累下来的杂物、那些空的鞋盒及各种材质的手提袋、衣橱里快塞不下的衣服(关键每有活动都觉得找不到衣服穿)……足以证明,我也需要断舍离了!

书看到一半,女儿让我给她找去年冬天买的那双高帮匡威。我找了鞋柜、她的床底下未果,想起大概是收在阳台上的鞋柜里了。阳台的一个角上堆了几个纸箱,里面有她小学的课本,有我们20年前结婚时花三千多块钱买的一套组合音响,那套音响自从搬到这个新家后从来就没再使用过,现在更是完全用不上了,但一直——没——舍——得——扔!

想想家里很多东西,正是这样越积越多,“不舍得”或“可能会用到”是背后的真相,而那些物品,真的已经毫无用处,除了占地方。家里就一百多平方的面积,被无用的东西占据了那么大,想想是挺不划算的。所以我从阳台开始动手,断,舍,离。

于我来讲,“断”是下定舍弃的决心,“舍”是舍得扔掉,“离”是跟那些跟随陪伴的物品告别。包括,我们家的第一台冰箱,还是1984年购买的阿尔巴尼亚产的北极牌,我爸妈的房子拆迁时在我家住过的一段时间,冰箱搬到我家又用过好几年,去年买了个新冰箱,旧冰箱替换下来也没有处理掉;还有也是爸妈家用过的一大一小两个铝锅,来自共和国的1970年,锅底烧漏以后又换过一个底,有了很深的烟熏火燎的痕迹,把手处老化后我爸用1分钱的硬币加固过……还有……

和菜头文章的意思是断舍离是人家有过钱有过闲的人的心灵鸡汤,象“没观过世界你哪来的世界观啊”,平头百姓们都没拥有过没享受过,“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呀”?他举了个例子:

钟丽缇版的电影《色戒》里,主人公是一个从小出家的僧人。当他的师傅教导他要断舍离的时候,他无比困惑地反问说:释迦牟尼出家前是王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拥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如此,他需要断舍离这一切。可是,我从小就在僧院里长大,什么都不曾拥有过,那你叫我断舍离什么呢?

作为普通人,我书看到一半,用一个多小时整理了阳台,把占了两个纸箱的旧音响清理出去,把那些原来觉得可能会用上、留着万一有用的鞋盒包装袋等等物品扔掉……立刻觉得,也许是心理作用,果然如释重负一般。

最近,如果有人联系我问你在干嘛呢忙啥呢,我也可以装一下大尾巴狼,深沉地告诉人家“我在断舍离”。哈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