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平潭时报》的一点缘份
网络上说,《平潭时报》诞生于2011年9月14日。今年金秋的九月,她将迎来创刊10周年的大喜日子。
提到我与《平潭时报》的缘份,就要从女儿的一篇投稿文章说起。
2012年夏,女儿高中毕业,参加当年的高考,报考了台北的一所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
女儿大三那年(2015年5月),一个同舍友的女生同学,叫我女儿去写一篇在台读书的印象记。这个女生有个中学的同学,在苏州大学中文系读书,课余时间办了一个叫《小事》的电子杂志。她通过同学向我女儿约稿,女儿欣然允诺。之后,就是写稿,发稿。2015年5月21日,文章刊发,女儿通过微信分享予我。
大致浏览过文章,感觉这篇文章作者写的确实很好,我问她:"是谁写的?"她说:"是我自己。"我好惊奇!因为署名是用英文,我没想到是她写的。女儿告诉我,她用了个把钟头时间写完了这篇文章,可说是一气呵成。
我将其转发到我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引来颇多的点赞。有个朋友问:你女儿是念什么专业的啊。我回答说:财政与金融学系。朋友说:"不错不错,就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未必能写出这种文章的呀。"
女儿要在2016年的夏天大学毕业。为她毕业后的工作考虑,我思忖着要将女儿的文章拿去报刊杂志投稿。
我与一年前认识但未曾谋面的作家、编辑欣桐联系,我有她的微信。我忐忑不安的问欣桐:“小孩写的一篇文章可以看看吗。”
“只要是散文、诗歌,都可以发来的。”她这样回答我。我将文章发至她的工作邮箱。过了二天,她发来微信消息:“写的很好,下周排版见报”。回答的好干脆利落。
2015年11月26日,女儿的文章登载在了当日的《平潭时报》副刊“海坛风”上。因为篇幅的原因,略有删节。
图❶《台北城记》之一 图❷《台北城记》之二报社还给我寄来了三份当日的《平潭时报》。打开报纸,看着第八版《海坛风》上白纸黑字登载着的女儿的文章《台北城记》,闻着微微的油墨纸香的味道,还有美编林珊、责编余小燕的大名,我不禁也为孩子而高兴。这可是有正式刊号的官媒啊,不是什么五花八门的自媒体。
《平潭时报》的主办单位是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主管单位是平潭综合实验区传媒中心。报纸为周三刊,对开八版,公开发行,刊号为CN35-0068。它的办报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展示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架设联谊沟通桥梁,构筑发展建设窗口,服务平潭民众和台湾同胞,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是主要面向平潭综合实验区读者和台胞台商的党委机关报。”
《平潭时报》副刊编辑欣桐,本名余小燕。这个来自四川的平潭媳妇还有另一个身份:作家。她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作为报社的记者编辑,日常里,她要外出采访,写通讯报道;作为热爱文字的作家,她利用业务时间还要写书。我正是因为喜欢买书读书,通过书的这一媒介与欣桐认识的。
因为平常有买书和看书阅报的习惯,还特别喜欢看些散文随笔,常常会去关注作家的散文结集。2014年,还在公司上班的我,在中午随意的互联网浏览中,注意到福建有个作家,本名叫余小燕,笔名欣桐,还曾用余素、蓝波儿等名发表作品。是70后生人,女人,报人,写字人。生于四川,就读于山西,途经深圳,游于福州,定居平潭。现供职于平潭时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这个女作家常在《福州晚报》与《海峡都市报》上发表些文章。她还结集出版了五、六本书,以散文为主,兼写点小说。她的散文的笔触多写平潭地方的风物人情,那种笔调与风格是我所喜欢的。她已出版的散文集有《指尖起舞》《萤火流年》《坛中日月长》,平潭民俗文化丛书《平潭行旅》《海坛掌故》《行走海坛》等著作。我通过孔夫子旧书网,网购了她的几本书。还有一、二本书,因为转书款的缘故,还与欣桐互加了微信。
认识欣桐,已有好些年。虽说属于偶然,但其中也蕴含了必然的因素。因为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都是从事文字写作的,如福州市作协的副主席李玉平(原福州市台江区作协主席),还有连江籍的省作协会员苏静(福州市晋安区作协副主席),他们都与欣桐相识或者相熟,我若有心,总有与欣桐相识的机会。在我看来。作家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淳朴的亲近感。而通过购书,通过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也更容易拉近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福州人,会比较关心关注或甚而订阅《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我也一样,还特别喜爱这类报纸的副刊栏目。《福州日报》作为福州市委的机关报,企事业单位订阅的会比较多。而《平潭时报》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当地的唯一一份官方纸媒,当地人关注或者订阅也属正常。我知悉和了解《平潭时报》,是因了该报编辑欣桐推荐的缘故,与《平潭时报》结缘则是因为女儿的文章而起。我发现,在我身边的很多本地人,甚至省内其他地区乃至部分外省人,他(她)知悉有《平潭时报》这份纸媒也都是因了欣桐。她的记者、编辑的身份,她的省作协、中作协作家的头衔,还有她爽朗的性格,特有的各式贝雷帽的穿戴或者装束,都给与她接触或短或长的亲人好友、同学同事乃至采访对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记者与编辑、作家是要靠文章与作品的实力说话的。我窃以为欣桐在工作上是认真而称职的;在业余写作上,她文字功底是扎实而富有自己的特色的。这也正是我以读者甚至拥趸的身份与她交往的基础所在。
我甚至还私下认为,许多在福州的平潭人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这种热爱,远胜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榕城的福州人。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福州作为省城闽都,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太多,习以为常了;或者是因为平潭太小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人文特质所致。在我认识的几个生活在福州但却是从海坛走出的文化人,如作曲家乐风老师,省作协会员亦舟老师,还有欣桐这个平潭媳妇。这些祖籍平潭的文化人,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总会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平台(如《平潭时报》)或者体裁(如音乐作品、歌词、文学作品)宣传平潭,赞美自己的故乡。譬如乐风老师的歌曲《故乡平潭》、亦舟老师的歌词《故乡的贝螺》,自然还有欣桐的新闻报道及散文作品集《平潭行旅》《海坛掌故》《行走海坛》等等,不一而足。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不经意间,《平潭时报》已然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它见证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由初创探索到发展成形的全过程,这是砥砺奋斗的十年,也是春华秋实的十年。
我与《平潭时报》的缘份虽然很浅,却很珍贵且富有意义。一转眼就是将近6年了,这个年限,我相信还会继续延长下去,因为,我已关注《平潭时报》电子信息版;同时,我还可以从「平潭作家」和「欣桐耳语」等微信公众号上,获知与平潭有关的信息。我相信,再给一个十年,《平潭时报》也一定会跟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与成熟,呈现出由青涩到中年的那种成熟的美!
谨以本篇的文字祝福《平潭时报》十周年的生日吧!
图❸平潭北部湾生态廊道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