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为何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班主任》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上,小说讲述了班主任接收一个小流氓插班生,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一系列事情的故事。
《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端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创作背景来看,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文学迎来了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的时代开始到来。
十年的文化浩劫中,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被逐渐推向极端,这时作家是虚拟的,文学对社会的正确引导作用几乎微乎其微。
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逐渐兴起,反思并揭露“文化大革命“对青年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毒害。而《班主任》中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毒害的孩子”,不仅对文革谴责,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启蒙价值。

从人物形象来看,《班主任》中的小流氓坏学生代表——宋宝琦,不能笼统地给他贴上“满脑袋资产阶级思想”的标签,“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的那些个思想观点,他头脑里并不多甚至没有,他有的反倒是封建时代的‘哥们儿义气’以及资产阶级在没落阶段的享乐主义一类的反动思想影响。”
而文中的好学生之一谢惠敏,又何尝不是被四人帮毒害的受害者呢。“凡不是书店出售的图书馆外借的节,全是黑书、黄书”这是何等机荒唐。
虽然他们在公众的眼中各是好坏学生的代表,但却同是受四人帮愚民政策毒害的受害者。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能揭露 四人帮的罪行。
“ 四人帮不仅糟蹋着中华民族的现在,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主题思想来看,《班主任》揭露了四人帮的罪行,文中的班主任张俊石是个为人庄重严肃、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坚定运场的共产党员。
文章借他之口也直接控诉了四人帮的罪行, 他恨四人帮, “在人类文明史上,能找出几个像四人帮这样用最革命的‘逻辑’与口号,掩盖最反动的愚民政策的例子呢?”
他痛斥他们为“祸国殃民的蟊贼”。
他看到“四人帮向亿万群众员灵魂上泼去的无形污秽。”
既而发出“救救被四人帮毒害了的这些孩子!”
如鲁迅先生一般,震聋发聩!

“《班主任》以从反映生活和挖掘思想的深度方面, 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方面,对我国文艺创作应当说是有了新的增添、新的贡献。”冯牧评价如是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面对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迫切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发扬艺术家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问题的勇气。记录文革的悲剧性罪过,给后世以警醒。
综上所述,刘心武的《班主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