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传奇女作家的传记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的觉醒
星期五言:看完《柯莱特》,铺面而来的英伦风,总是忘记这是在讲述一个法国女作家的故事。可能是英国女演员凯拉·奈特利一上荧幕,就无意识地觉得这是在讲述英国故事,谁能想到这次却例外。这部电影以法国著名女作家科莱特为原型,讲述她那段充满着激情、流言蜚语甚至不羁情爱的传奇经历。
文:大土豆
编辑:大土豆
图片:网络
「法国女作家的女权意识」
在法国的文学史上,很多女作家的人生经历都堪称一部大片。有在十九世纪初就爱穿男装的乔治·桑,有将哲学思考付诸爱情生活的西蒙·波伏娃 ,也有寻欢作乐享受肉体的玛格丽特·杜卡斯……她们大胆而冲破世俗的行为,她们丰富而热烈的爱情故事,让后来者不仅认识到女性的魅力和智慧,还为人类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部电影讲述的女作家柯莱特便是其中之一。她生活在法国的黄金时代,她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在去世的时候国家为她举行了国葬,成千上万的人去为她送行。这样一个在法国农村长大的女性,究竟经历了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
我们从电影《柯莱特》的剧情发展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讲述女性觉醒过程的故事。从懵懂无知到认识自我,从认识自我到张扬自我,从张扬自我到发现本真的属于人的爱和欲。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痛苦和蜕变,慢慢成长为法国国宝级的女作家,始终离不开两个字:男人。
电影用四段成长的历程,来浓缩了柯莱特作为女性的觉醒过程,这也可能是在男权社会中大部分女性的成长经历吧:
「依附于男性,她走出了乡村」
电影一开始就是营造一种乡村浪漫的场景,还是乡下姑娘的柯莱特和父母一起招待父亲的老战友。这位老友从巴黎回来,那里有无数美女和美酒。镜头里的柯莱特似乎保持着对这位“老友”的距离,当老友拿出一个水晶艾菲尔塔,柯莱特的眼睛笑了。似乎这个礼物在她心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代表外面多姿的诱人的世界。
父亲老友驾车离开了柯莱特家,可是镜头一转,他们却在谷仓偷情。这位老友不再是绅士的模样,而是一个发情的野兽,贪恋着柯莱特年轻而又朝气的美丽身体。或许柯莱特此时对这位父亲“老友”的爱,也掺杂着对外面世界的爱慕吧。
电影并没有讲述柯莱特的父母是如何同意让女儿嫁给大她14岁并且在巴黎浪荡成性的这位朋友的,电影并不想在这里纠缠,镜头立即就转向了巴黎的奢华生活。
「因为迷恋和崇拜,她成了丈夫的代笔」
1893年,柯莱特正式和当时巴黎著名作家和出版社威利结婚。威利把她代入了法国上流社会,这里有伯爵夫人的沙龙酒会,听着著名音乐家的演唱,品着法国名贵的红酒。可是,一个乡下来的她似乎对这个圈子并不感冒。而丈夫威利就能呼风唤雨,如鱼得水。
此时,她对威利的迷恋就像是一个小女孩对父亲的迷恋一样,她崇拜他、模仿他,很快就融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
可是柯莱特不知道的是,丈夫是著名作家却也是出版商,他很少自己写作品,都是自己有了点子,让别人来写,就是现在的代笔。
威利纸醉金迷和不善理财几乎把家败光,他们不想降低生活质量,不想失去上流社会应有的体面,所以变卖家具也要充面子。可是,威利的几部作品销售都很差,在最困难的时候,柯莱特决定自己试着写一部小说。
她喜爱写文字,但是从来不懂市场。她只是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进行了加工,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了文字,很快她写完了。战战兢兢交给自己丈夫,而丈夫却看不好。柯莱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最后,威利几乎无路可走的时候,在柯莱特的要求下,两个人在一起修改她的处女作小说。可以说,这段也许是他们最相爱的时候,也是柯莱特成长最快的时候,她在接受着一个出版商的专业指点和手把手的经验传授。
可是在最后小说完成之后,丈夫威利将小说作者的名字改成了“威利”,丝毫不提妻子柯莱特。
小说一出版,轰动了整个巴黎,而柯莱特只是才华横溢作家威利的妻子。
「她在男人的背影下成长与觉醒」
她慢慢发现了自己的才华和丈夫的自私
电影中最好看的就在这第三阶段,柯莱特的自我觉醒。因为当全巴黎人甚至全法国人都在为克劳迪系列小说疯狂的时候,当丈夫享受着这部小说带来的荣光、财富和阿谀奉承的时候,柯莱特忽然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她。
丈夫威利为了让柯莱特能够继续写出好看的小说,就不断得地给她的生活加猛料。
在一次沙龙中,柯莱特与一位美国来的富豪娇妻互相有了好感。威利便借此鼓励了柯莱特去享受这种刺激。柯莱特开始了与这位美国夫人的地下爱恋。
她在这之中体味到了释放的压抑的快感,也逐步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她的强大,她自己的才情,她不是谁的附庸。
而这个时候丈夫威利同时也在和这位美国夫人秘密约会,威利把这一场感情当做游戏。当被柯莱特发现后,她在内心斩断了对丈夫的依恋。
「离开,即便居无定所也要独立生活」
克劳迪系列已经是威利的一个名片,他作为一名精明的出版商已经将小说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但是威利的豪奢生活,并没有让他的财务状况好转多少。
他依然逼迫着柯莱特继续撰写克劳迪后续小说。这个时候克劳迪是拒绝的,她甚至要逃离。
这个时候柯莱特遇到了一位女伯爵,两个人一见如故。穿着男装的女伯爵知道克劳迪小说系列肯定是柯莱特写的,她看到了柯莱特丰富的内心世界。柯莱特在女伯爵那里获得了“走出家庭”的勇气。
这样的柯莱特是让威利害怕的,他甚至要把柯莱特圈禁起来为他写小说继续赚钱,此时柯莱特进行了彻底的反抗。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威利看到柯莱特爱上了舞台剧,想利用柯莱特的舞台剧进行最后一搏,可是那次红磨坊的演出几乎把柯莱特毁掉。台下的男性观众无法忍受两个女人在台上亲吻,直接向他们丢东西,甚至这个舞台剧被禁演。
柯莱特最终发现在男权社会中,如果你不想依附男人,不想借助男人而想要在社会上获得社会的尊重,需要做好被人嘲笑甚至流离失所的准备。
可是,她此时已经义无反顾。
电影在柯莱特离开威利过两年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又拿起笔杆子出版了一部作品而告终。这部署名柯莱特的小说象征着她的新生。
我们知道,在柯莱特经历这些之后成为一个张扬自我的女性,她之后再婚、离婚又有新男友,不断得写作按照自己的意志地生活,最终成为法国著名的女作家。
而在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四段经历,探讨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成长,她必须依附男性才能成就自我。同时也探讨了男权和女权的一种微妙的关系,虽然柯莱特最后离开了丈夫,可是没有丈夫威利,她或许无法成就自己。就如晚年柯莱特所说,如果不是威利,她将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而现在很多女权主义者在宣扬女性独立的时候,往往走向极端,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