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说想法简友广场

应试教育外的鲁迅

2019-06-03  本文已影响1人  ECO说

 曾有戏言,中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古文、三怕周树人。

初高中读书的时候,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大,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都要揉碎细讲。受不了每篇课文都要分析人物,虽说其他课文也要,但鲁迅的文章我惹不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什么样的人?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为什么我这样写就是病句?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大概是鲁迅咳嗽一声。

出题人:作者借一声咳嗽表达了当时社会什么什么。

鲁迅本意:就一个普通咳嗽。

大概就像当年为了表达叛逆故意在围墙上做的涂鸦,几年后竟成了一个涂鸦墙。

整个中学期间,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枯燥,看到就头痛。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

是的,不能,因为你想拿高分。

高中毕业后,重新阅读鲁迅的文章,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是读不懂鲁迅的(现在也懵懵懂懂)。就像我们从小背的古诗,那时连字都不识,无法理解其表达的寓意,但哪怕当时懵懂,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

他分析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句话非常具有普适性,哪怕在商业谈判上也很管用。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现在考试也遇不上鲁迅了,谈不上喜欢,但没那么抗拒。应试教育外的鲁迅,才让人更容易接近他,读懂他。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