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随感】人的三种自我状态,你属于哪一种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苍鹭带蛤蟆先生认识了一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
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即是,一个人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孩子。他寻求关注,寻求安全感,并且总是试图去迁就和取悦他认为重要的人。
这个孩子带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情绪记忆,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听到某些字眼,看到某些事物、某些场景),这些情绪记忆就会被唤起,糟糕的情绪记忆有时会让人无所适从而又不明所以。
同时,这个孩子总是在试图适应环境,于是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地呈现一种“我很好”的状态。恰恰是这种“我很好”的自我麻醉的状态,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
第二种状态是“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住着父母权威,这种父母权威会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种是对他人的苛责(这主要是从父母那里沿袭来的),一些时候这种苛责会伴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至少从名义上讲是有“爱”在里面的,就是一边让你觉着“被爱”,一边又让你受尽委屈。另一种形式则非常隐蔽,那就是自责和自我惩罚,总是要求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自我批判的后果很可能就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第三种状态是“成人自我状态”。事实上,很多人即使已经成年,甚至年老,可能都没有真正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他们不是苛责别人就是苛责自己。或者带着成人前的情绪记忆,以儿童自我状态,在不同的情境中自动作出反应。这样,他们的一生都只不过是在重复过去,并没有真正自我成长。
那么,什么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的关键特征是,具备觉察能力,觉察自己,觉察环境。他能够接纳自己的所有,能够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总是寻求他人关注、以他人的态度来对自己做出评价。他能够以“当下状态”去审视潜意识里住着的那个“孩子”和那个“父母”,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并根据当下现实采取行动。这样,他能够爱自己,也有能力爱别人。
愿每一个人都能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
图/向阳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