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不会演讲你就亏了
就在今晚,罗永浩刚刚完成了关于《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的音频直播讲座。
这次的讲座有接近7万人同时在线听,花费了我10元钱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此次罗永浩所选择的在线演讲平台是“一块听听”,由李笑来团队开发的基于微信服务号的一款轻量级产品。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场关于演讲能力的讲座并非真的只是纯粹讲述演讲方法论。或者说,这可以被看成是一场由李笑来发起,罗永浩响应的一场“共谋”。
怎么理解?李笑来和罗永浩是同是前新东方的老师,所以二人有些私交。不敢说两者之间曾经完全没有利益矛盾,但起码现在来看关系不错。
伴随着知乎前阵子获得了1亿美金的D轮融资,预演着“知识服务市场”的崛起,再加上李笑来之前在知乎Live上的一堂讲座迎来10万+付费听众。那些从前被小看了的知识分子们,纷纷蠢蠢欲动。
于是,李笑来甩掉了知乎Live,自己做了个平台“一块听听”,邀请罗永浩来帮忙站台贡献一下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顺便兜售一下老罗的M1,权当岁末年初清理一下因销量下滑而滞留的库存。
后来,众多的公知大V们被得知了这一点,当然也要捧个人场啊。毕竟,罗永浩与李笑来两人加起来的分量在互联网圈还是有一些影响力的。于是乎,你就看到了许多大V狂推这次讲座的现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老罗自己。
一,
其实,作为一个手机界里的相声大师,老罗讲课那才算是重操旧业,没有任何不妥。可是,错就错在他不该讲《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这个主题。
那么,作为一个罗粉,我又何出此言呢?
这是因为在去年1月,老罗的好基友冯唐开了一档视频栏目《搜神记》,邀请他在第一期节目中作为嘉宾出现,而那期PK的主题就是《如何准备一场演讲》。
按老罗自己的话说,这次在《搜神记》中的演讲完全是赶鸭子上架、临阵磨枪,这恐怕是他最短时间准备的一次演讲。因为从他得知节目选题,再到幻灯片的准备,整个过程只用了几个小时。
然而,这并非重点,真正的重点是老罗在《搜神记》中演讲时说过一句话:
我讲的这个(演讲)技能啊,对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来讲,是一个没必要的技能。
除此以外,老罗还在节目中调侃地说道:“你从我这学到东西(指演讲能力),但你用不着”。
敲黑板,划重点。既然老罗说了普通人即使学会了演讲能力也用不到,为什么这次反而又强调“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需要演讲能力”?
好吧,我们要理解,名人也是人。毕竟吹完牛逼事后又啪啪打脸这种事儿,老罗干了也不只一次了。
二,
普通人到底要不要掌握演讲能力?
不如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演讲,演讲的本质是在特定的时境下面对大众,通过信息的包装传输观念,以达成感召的目的。
如果按照功能类型区分,从浅入深依次有关于「What→How→Why」三种。
讲What,即“令人知”的演讲。这类演讲主要是说明事理,数据性强,一般用于学术和现象级演讲,比如柴静的《穹顶之下》。
讲How,即“令人会”的演讲。这类演讲主要是教你怎么做,一般来说干货比较多,多应用在策划会、工作汇报等场景,比如《如何打造一家成功的的上市公司》。
讲Why,即“令人激”的演讲。这类演讲会让你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让你感觉到振奋、激动,比如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说》,他用几个梦想的蓝图激发了黑人听众们的自尊感、自强感,从而达到了鼓舞人心的效果。
不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演讲,通通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观念传递。而且,在我来看,优秀的演讲就如同读一本小说、看一场电影,这也就对演讲者本身的要求极高。
相反,作为一场演讲的听众,我们之所以存在需求,这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某些事物心存困惑,我们都期望通过别人那里得到认知提升的解决方案,又或是认可。
当然了,这个世界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听谁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比如郭德纲只要一站上台,底下肯定立刻掌声雷动。换言之,罗永浩今天即使不讲《演讲能力》,换个主题一样可以吸引不少人,真不愧为手机界中的知名相声大师。
哎呀,跑题了,至于普通人要不要学演讲,我认为这次老罗还是做了一次标题党。毕竟大多数人这一生也未必会有面对几千人的演讲机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熟练的沟通技巧。
面对领导谈薪、和丈母娘贪心、在会议上提案、与同事交流,严格意义上,这些需要的并不是一对多的演讲能力,而是点对点的沟通技巧。
三,
即然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演讲能力,那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人想要了解演讲技巧呢?
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逆的将要成为一个“智识时代”。
正如另一个罗胖在2017跨年演讲中所提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认知高速迭代的时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面对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共识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阿里和京东就是最好的例子。
怎么样,看明白了么?
作为这个快速迭代世界中的一员,我们当然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体验一遍,更无法做到把每个理论都验证一遍。我们无法满足只做一方面的“专才”,我们期望通过广泛地学习“通识”,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聪明一点。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瞧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挂着羊头卖狗肉,即然有些东西看了也未必有用,那我们干嘛还费劲巴拉的去消费知识呢?”。
错,大错特错。如果抱着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你可能就忽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要点。其实,当你在消费一个内容的时候,你获得的并非“知识”,而是“智识”!
什么意思?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比如你在网络上消耗大量时间阅读八卦和资讯,你认为你获得的是什么?
相反,有一群人,正在依托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总结出思想中的精华,无论对你有用无用,但起码这些人正通过努力不断地为你刷新世界观,这其实有点类似艺术家从事的工作。
你说花费几百块的门票去听一场演唱会值么?或者你花几十块的票钱去看一场电影值么?为什么你舍得花钱去消费类似的产品,回头只消费了几块钱听场讲座你就觉得亏了?
身处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对外界的变化深感兴趣,却对自我的认知缺乏好奇。我们明明知道读书有用,为什么还是没有时间去读?
这正如我之前所说,大脑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逃避思考,所以升级自我的认知系统必然是件痛苦的事情。它远不如打一场游戏、关注一个八卦来的自在痛快,因为那些事情不需要思考,但却可以带给你快感。
所以,别傻了,与其我们花心思去辨别这个时代来自“智识分子”们的用意,倒不如潜心下来跟着看看自己到底可以改变什么。
想明白这点,你就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热衷于成为一个吐槽评论人士,或是愤青,而是表达你独有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个世界深刻的理解。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墨多先生(mrmod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