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文摘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铎耀

《幸福的勇气》以一位年轻人与哲人对话的故事形式展现,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幸福的话题,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是一本通俗易懂又具有实操性的心理实践书。

一、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别人怎样对你,重要的是,自己选择以后怎么做

1.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是帮助,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可以妄加干涉。教育者的任务只是通过传授孩子“人格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其自立。实现自立的入口是“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对孩子们心怀尊重。

尊重意味着你在关心他人,在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也是共同体的感觉。像怯懦和勇气会传染一样,尊重也会传染,它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正如教育者用尊重孩子来教会孩子们尊重一样。

2.无法改变其实是不想改变

改变意味着要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让“过去的自己”死亡,然后重生,比起这种痛苦,维持现状显然要更容易一些。说因为过去如何,他人如何,自己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人,都是撒谎,在找借口。我们知道,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悲伤和挫折,有的人会当作“教训”,而有的人则当成不敢触摸的创伤。你认为自己不幸,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不幸”的颜色;你认为自己幸福,就给自己的过去涂上了美好的颜色。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各种“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二、不赏不罚不竞争,把与他人的合作放在第一位,是共同体运营的原则

1.为什么不能批评?

阿德勒把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的斗争、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这些问题行为本身已经包含了“被你批评”,也就是说,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批评就像是未装上子弹的空膛枪,在学生看来,无论里面装的是不是子弹,你都是拿着枪在交流。这种成本低廉的交流手段,让孩子们在遭到斥责时,除了产生对暴力行为的恐惧,还会在无意中洞察到这个教育者很不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师总是批评学生,却一点效果也没有的原因。

2.为什么不能表扬?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评价,目的就是操纵。当人们一味地追求表扬时,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竞争原理下,竞争对手就是敌人,孩子们慢慢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的世界观——相互倾压。而在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中,学生们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的生活方式,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三、爱是自立,是成熟,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1.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自立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尊重就是信赖,基于信赖的关系是交友。教育者与学生必须建立的是交友关系,而孩子最初学习交友的场所就是学校。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但,他们的话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听,反而是越有道理,越想排斥,根源是父母不信任自己。

2.爱是一种决定

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我们无论以哪种方式相遇,与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爱。那些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回头看时,往往感觉是命运的安排,实则是由两人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所以,命运是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的,我们是命运的主人——从牵起身边人的手开始。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这就是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同时,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也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世界原本简单,是你的心让它变得复杂,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的课题——坚持勇敢地去爱,这不仅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纵然艰难,但我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因为只有爱才能见证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这才是活着的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