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叙

读《原则》 叙述与感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銘櫆
读《原则》 叙述与感

“开诚布公,虚怀若谷。”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作者的一个核心认知。跟本书的结缘也是偶然,但往往都是这些碎片式的偶然造就了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必然。

平常在网上买书有个习惯,至少把试读的页数读完。恰好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的时候从自我经历起笔。他小的时候,父亲是一名酒吧的爵士乐手,每晚都在半夜回家。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在这一点上与我的生活有共处,好奇心随即涌来,也就特别想得知这个成功人士与常人的不同之处(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级投资家、企业家之一,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

作者从经历到生活,再到工作。一生中总结了上百条的原则,在我们平常理解也是人生中的一些准则。他把这些准则总结下来之后,且行之有效。当然,在这总结的过程中也坦然相待自我的痛苦经历。以作者的原话来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来夸夸其谈我怎么成功的,而更多的是告诉你我犯的错误。”

在这个以牟利为目的,成功修行书籍满天飞的时代,还能以这样一个态度来叙述的人可谓难得。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写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直面内心的谎言》。你若不面对那个问题,那将成为你一生的问题。

作者从创业至今,公司从只身一人到现在的1700人左右,一直秉承着他自己的一些原则,从自身做起,实施到公司的每个人身上。例如: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这个原则的来源是根据作者的领悟。他清晰的认识到人无完人。他真切的喜欢看到公司的每个人都能表达自我看待问题的观点,然后再进行整合。他也深知盲人摸象,包括他自己,在这点上,他是终身学习的。在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广度:从生物学大脑知识到心理学的人格特性,再归结每个人的优劣属性。然后把这些成果运用到自己公司的人员配备上,这样一来就很清晰哪些人适合在什么岗位干什么样的事情。反之,亦然。甚至到近几年,更是细微,根据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来进行搭配组合。把每个人被电脑评测出来的性格特征用标签注明,同事们可以随时查阅。

举一个特别通俗的例子:偏理性与偏感性的人搭配在一起工作能互补一些差错。但是也有矛盾的地方。人都喜欢跟自己有共性的人呆在一起,就跟领导都喜欢提拔与自己相像的人一样。那就要问了,这样看似互补的搭配是不是很容易造成人际矛盾呢?

这时,极度求真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作者与管理层人员一致认同的相处规范:

1. 把真实想法摆在桌面上;

2. 存在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歧,相互让步调整;

3. 若分歧依然存在,投票表决。

极度透明呢?

这点上确实也创新。公司的每次会议进行录音,剪辑出重要部分,传播到每一阶层。让每个人都知道公司的步伐是怎样的。但确实有些事情也不能做到全部透明。阐述到这里,作者确实很诚实。例如工资就不能极度透明,如果全部透明的话大家工作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结合这两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极度求真。从这里引出了头脑封闭的人和头脑开放的人。说起封闭显而可见,自我满足,自我绝对,他人全非。开放就不一样了:“我有可能是错的。”

作者也一直秉持着这一条延伸出来的原则,甚至更多。他希望大家开诚布公的提出他错的地方。也举了一些例子来印证他所说的一切。但当公司真的以自下而上的批评袭来时,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拒绝的,有哪个人会希望自己是错的呢,何况还是领头者。而作者直言道,这开始让他确实很痛苦,他自我领导方式的不足被下层一一指出。不过还是抱着一颗开放式头脑的态度。通过再自我学习与反思,渐渐改进,直至解决。

在对待成功上,作者也给出了一个简述的流程。说是能把这五部流程做好,几乎肯定能成功: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目标的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方案;

5. 践行方案,实现成果。

  当然,作者也阐述了每个人对待成功定义的不同:例如一个工匠在工作中收获的成就感也不比当美国总统的感觉差。还有就是他也咨询过身边的人,拥有大量金钱结果的感受并没有追求与奋斗的过程中幸福。

这就迎合了我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心流》。西方一位心理学家米哈里用大量的实验来证明人的幸福感是来源于过程,而非结果。

那我可以这么认为么:“成功的定义是梦想实现了;失败也是梦想实现了。”

在回过头来说一下这五部流程,我拿到自身衡量了一下,确实受用。

1. 我想提高我的写作能力,表达情感。(目标)

2. 文字功底太差,组织语言有障碍。(问题)

3. 缺乏写作实践,文学储备量缺乏。(诊断)

4. 多读书,多积累。(规划)

5. 每读一本书就写一篇叙述与感悟。(实践)

我现在正按照这五部来做,希望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近,指不定哪天真实现了呢,把我所能感受的情感都能用酣畅的文字来表达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事。以朱自清的话说:“人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我想,至少用他留存下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一部分这个问题吧。

在生活上还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作者被诊断为癌症的。

体检如期而至,在60岁出头的某一天被医生告知体内有癌症的信号,3-5年必定发展为食道癌。而治疗的方法是切除食道,但是以作者的体质不适合做治疗。当即也就被判了“死刑”。随后,作者又咨询了其他医院的第二位医生,这位医生和上一位的解释完全不同,病情正在快速恶化,但是有救,切除少部分的食道与胃,然后把身体剩余的部分接到其他肠子上来治疗。这种手术死亡率是10%。但是瘫痪的概率在70%。当作者要求这两位医生在电话里沟通自我意见的时候,他看出了医生们为了顾及对方的脸面,却都不好意思说出自我认为准确的观点。这让他很失望,感叹这些客套的人际关系其实是隐藏了背后的真实问题。接着又找到了第三,四位医生。给出的答案又截然不同。三,四个月去体检一次就行,只要病情不恶化,就没什么问题,只是麻烦一些。当再过一段时间,得知自己没有癌症发展趋势的时候。作者也有了对这个事情的深刻理解。世界最权威的医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作者阐述这一段是想说明自己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多接受一些意见并不是一件坏事,肯定是受益更多。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搬到新房,为了安全起见,打算把房门的锁换掉。然后打听了一条街的换锁门店。换锁的价格也是从几十到百元价格不等。方式更是从换锁到换门各执一词。最后终于有个按耐不住的店家老板告诉他:“你这锁就不用换,你家门上的这个锁品牌是业界顶尖的,至今还没有任何外界技术能打开。”

包括我这个朋友在内,肯定也都会被旁人贴上“心沉”、“多疑”、“不信任别人”的负面标签。但我们旁观者若真的以开放头脑来看问题时。你站在他们的立场,没有花掉不该花的钱,这确实是受益的。那又有什么错呢?

我们面对各自人生的琐事时,都抱持着一颗开放的头脑,好事情也好,坏事情也罢。都是这一生的元素,缺一不可。一位老师说的好:好运气带给你欢乐,坏运气让你成长。

最后,在工作原则这一部分记忆犹新的一条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善于问“为什么”。

举例一下书中对此的案例:

问题:

团队持续加班加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完成交办给团队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我们接受这个新职责时,没有给我们增加人手。

为什么?

因为在接受这项任务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

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在预计问题和制订计划方面能力不行(问题的根源)。

显而易见,这个不光在工作上受用,生活上也是一样的。其实我更喜欢把这一条用在我人生的方方面面。当我们能看清问题本质的时候,这些问题也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读《原则》 叙述与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