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的课是好课吗?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童声童话

有一个笑话,很久之前听到的。几位美国的教育专家来我国一所著名的学校听课,听完课之后,我方教育专家评课评的都不亦乐乎,头头是道。来自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就问了一个问题:“既然学生都会了,没有任何问题,那么老师讲这节课有什么意义呢?”我方专家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笑话是不是真实,我不知道。但是,这个笑话里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的。一节课,教师在讲台叽叽喳喳,讲了四十分钟,台下的学生有没有问题,他们的问题在教师的讲解下解决了吗?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吗?教师讲解的内容是不是在解答学生的疑问呢?这些,我觉得都有必要思考一下。

一节没有任何问题的课堂是无效的教学,一个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学生思考的开始。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听,接受老师,书本的知识,而不能够提出疑问,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无效的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毫无价值可言。

很久之前,听王栋生老师的讲座,当时,在听完他讲座之后,他组织了一个现场提问的环节。当时在场的有三四百老师,王老师让各位老师现场提问。可是,提问的老师寥寥无几。很多老师只是感觉讲座很精彩,却提不出问题来。这样的现状,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提不出问题来的老师,几乎就不会教出提出问题来的学生。教师不善于提问,整日只是扒教参,按照教参来教,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呆头呆脑,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提,没有任何问题敢提。

王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好像是《思考,让课堂有光》,也许这个题目就是王老师讲座的题目罢。当时,王老师就对课堂上许多学生提不出问题来,感到忧虑,这个忧虑是长远的,深刻的,因为提不出问题来,也就意味着没有想象力和思维力,更缺乏创新力。

今天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在这条建议中,他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他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产生疑问,并善于在学生的疑问处展开教学。他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在文中提出的“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正是知识的生长点。也就是从现有的知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渴望,从而在自己或者教师的带领下,去解决疑问。这种由疑问开始的教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一节课,老师没有给孩子提出疑问的机会,学生在一次次丧失疑问的机会之后,将放弃提出问题的努力,思考的懒人也就培养出来了。没有讲的东西要想成功的成为学生思维里埋下的一段“引火线”,我感觉首先老师应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一个对思考充满热情的学生才能在知识的空白处,产生探究的渴望。而这份思考的热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点燃,很多时候,教师需要用自己思考的热情来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只有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他们才能以思考为乐趣,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主动去获取知识。

在本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欣赏课堂上过多的提问,他认为这些提问大多都是零碎而无效的。很多时候,他是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这又和我们的课堂习惯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总喜欢问答式的教学,仿佛只有问答式的教学才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其实并不一定,大量的零碎的问题,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思考。

教师自己讲解教材“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不同的知识空白点,并“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以学定教,并不只是在备课阶段,而是贯穿整节课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了解学生动态的知识现状,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空白点,采取有效的方式补充讲解,激发引导。“”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许比那种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问题满天飞的的教学更加有效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