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道:是需艰难求存,还是尽享愉悦?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四部》(99)
99、我们怎么创造感知的愉悦?
我们生存的目的就是获得感知愉悦,我们的行为目的就是创造感知愉悦。人远远超过其他生物的就是创造事物的能力,其他生物多是被动接受自然赐予,自创能力微弱,而人则不然,我们有改天换地的能力,倒海翻江、重造世界已经成为可能。但是,人的能力并未为创造愉悦而生,是为竞争生存而生,所以,我们的很大一部分能力用于攻击,用于防御,用于生存竞争的互相残杀。直到现在,我们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及智慧能力都用于军工建设,都用于新造杀人武器,都用于为我们制造更大的灾难与痛苦。而这种行为并非是人类失去理智,自保与攻击,杀人与被杀恰恰是出于人的生存理性。我们不得不在生存法则下用智慧与能力来伤害自己,伤害一部分是为了另一部分不受伤害,所以,人类无法不残缺,断左手保右手是为了正义压到邪恶,避免痛苦的手段是使自己更加痛苦,这就是我们一直奉行的生存逻辑。
将生存竞争行为改为创造愉悦行为是人类以降最大的改变,将人的属性从生存型改为感知型,是人类进化的断崖式跨越,人从此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愉悦与生存并不矛盾,其实生存就是为了获得愉悦,只不过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而已。到生存止步,是人类第一期文明的特征。人类第二期文明将以愉悦存在为核心,这是无疑的。愉悦是我们存在的目的,这须在我们放弃生存理念的同时明确起来,愉悦是生存的高级阶段。
创造愉悦与竞争生存的行为完全不同,生存的意义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自私是本能性行为。愉悦的意义是共同性和相互性的存在,自私则是反愉悦行为。生存是向内的,归于个体。愉悦是外向的,归于整体存在。生存是个体短暂的存在现象,而愉悦是存在连续又长期的稳定状态。生存是个体怎样去争取、占据、获得自己的一份资源,而愉悦是所有个体以自身为资源组成存在的一切。生存是分开去,愉悦是合拢来。生存是各自为阵,愉悦是串联起来。生存是制造矛盾与痛苦,愉悦是营造快乐与幸福。生存的尽头必是死亡,愉悦的存在没有尽头……这些截然相反的区别告诉我们,弃生存之道,走愉悦之路,是人类的必然。
我们马上产生的疑惑是,人类连生存都不能保证,愉悦有可能吗?这不就是说,没有饭吃,何不吃肉糜?我们以为愉悦是生存之上的奢侈状态,我们尚且在为下一顿饭发愁,焉能饿着肚子共享愉悦?我们根本不知,我们的生存之艰难,正是我们求生存造成的,我们越是拼命的竞争生存,我们就越不能轻松地生存。生存之苦、生存之累、生存之难全是我们自找的,我们的生存理念让自己苦不堪言。按说,以人类的智慧能力和文明积累,早就该让我们活得安全、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愉悦。但实际却相反,我们被激烈到无处没有的竞争机制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与愉悦的存在相去十万八千里。
然而,我们不为生存计,为愉悦而行,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人与人就不再竞争?矛盾冲突就立即消除了吗?我们会把这个话题作为笑谈,嘲笑感知论是弱智之思。其实,这是两种意识模式和行为模式,我们的目的不一样、做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当然不一样。单独为了各自生存会劳命伤财,耗时费力,得到的结果四分五裂,我们的力量耗在互相竞争与角力当中。为了愉悦的生活则大不一样,我们合力进行的是共同的感知利益,感知内容不但包括吃穿住行,还包括了更多的存在内容,这些都是我们的需要而在生存竞争中不能得到的。我们的智慧能力用于建设共同的感知生活,个人的生存性利益消失转化为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因为感知利益的特性使感知活动在外部即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进行,人的行为性质改变,从取得生存,变为以生存来组成感知生活和达到感知目的。比如,这个过程使人的吃饭求生存变成吃饭为愉悦,即吃饭的目的意义都改变了。吃饭是为了获得愉快,如果你吃饭的动机和吃饭的过程和吃饭引发的外部反映不愉快,你吃饭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吃饭的行为就毫无意义。人的行为以求取愉悦为原创,我们会尽力达成事物的良好运行,不会顾此失彼,伤及感知愉悦的整体性存在。争食、争财、争胜无不是伤及感知愉悦的行为,与目的相反的非理性行为我们还会去做吗?
以生存过程来达到愉悦的目的,难道生存我们没有能力做到吗?我们不会再停留于生存的过程之中,我们会直奔目的而去,因生存产生的矛盾冲突因目的不同、人的行为方式不同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从出发点到愉悦目的的过程才无遭遇生存灾祸的可能。如果我们仍然以生存为目的的逻辑过程来做衡量标准,我们岂不是傻到了家?(接下)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