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厨房来啦:“阿姨叫你回家吃饭!”

2017-08-08  本文已影响45人  拼享购

当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一波万马奔腾的洪流,满大街的小黄车和小桔车从眼前飘过时,我们不禁惊叹共享经济真的切实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饮用水共享,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共享经济包围着。

这不,创业者们又搞出了新的共享方式

——“共享厨房”,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情怀与生意

顾客只需要在app上下单,就会有专门的快递人员送上家里厨房做出的饭菜。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

目前,国内“共享厨房”市场有三家代表性的企业:“回家吃饭”、“妈妈的菜”和“蹭饭”。在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个模式时,三个创始人都不约而同打起了情怀牌。

连续创业八年的胡笃盛,上一次创业是“阿姨厨房”,一款与“蹭饭”类似模式的软件,一年前由于模式不通导致项目停止。如今,再出发的胡笃盛,依然选择这个行业,不仅是看好其前景,还因为他想为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增加一点收入。

同样想法的还有,回家吃饭创始人唐万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领头羊,前阿里巴巴员工唐万里也在强调情怀两个字。

“想到这个生意,是在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就有小饭桌的传统,如今只不过是扩大化了,我们发现,很多大爷大妈并不是单纯为了挣钱而已,他们中很多人都跟我说,很多菜标价都是成本,因为他们的孩子也在外打拼,只想为离家在外的人做顿好的。”

“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是这三位创始人年龄最小的,80后的他已经是第二次创业,谈到初衷的时候,他表示,是一次在跟同事吃饭的时候发现的,当时还是上班族的他,跟同事一起吃午饭,然而吃来吃去就那么几家,有一个同事就表示,如果周围小区的阿姨能够给他们提供午餐就好了,简单的一句话却让韩迪看到了商机。

“因为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都是北漂,天天都是吃路边餐馆,很不健康,我完全可以把他们和大爷大妈对接。”韩迪表示。

然而主打情怀牌的做法几乎所有的共享模式都做过了,很多企业也输在这情怀二字。情怀或许能吸引消费者感兴趣,但最终对共享经济而言,“物美价廉”才是消费者是否买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发展与风险

不难看出,共享厨房模式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相对于拼车软件和短租平台来说,还未被资本市场开发。

通常,这样的共享厨房平台有两个入口,分别为入驻平台的家庭厨师和订餐者服务。凡是有空闲时间、热爱烹饪且乐于分享的人,都可以免费在App上开个家庭厨房;而没时间做饭又想吃到家里菜的人,则可以通过App预订附近家庭厨房的美食。

“回家吃饭”此前是这三家中流量最大的,也是补贴力度最大的,注册即送20元餐券、分享给朋友对方获35元餐券、分享者再获10元餐券、推荐厨房上线开店获得高额奖励等福利。其他两家也有不同力度的补贴优惠。

这样的补贴大战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实为常见,然而补贴的背后却也有着常见的资金风险。

“妈妈的菜”也在这种模式的运营下由于资本付出得不到回报,资金断链后暂时关闭了平台。

不得不说,这种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争夺用户资源而进行的补贴大战,是一种“烧钱模式”。

“蹭饭”大本营位于望京,这里是许多共享厨房平台创业的“起点”。望京白领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拿着二维码“刷单”的促销人员。促销人员左手拿着人民币,右手拿着二维码,只要顾客当场下单把饭拿走,就立刻返还25元,以此刷单。“在望京刷了两个月,然后拿着流量数据去找投资人,结果没谈成,就这样烧钱烧死了。”蹭饭的创始人胡笃晟说。

这让胡笃晟意识到烧钱模式走不通。2014年6月,他在望京创办的“蹭饭”不搞补贴,不搞配送,不雇佣厨师,并且坚决不做午餐市场,改攻打晚餐市场。

谈及原因,胡笃晟说,白领的午餐需求简单,就是看性价比高不高,看配送效率,没有人会听你讲什么情怀,讲什么故事。“但晚餐市场不同,更类似于顺风车的感觉”。由于不补贴,“蹭饭”在市场争夺上拼不过“回家吃饭”和“小e管饭”,“阿姨”们每天只需接三四单生意。

这一点正说明了,摆在所有“共享厨房”面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平台都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各平台还处于争夺用户的阶段,成本比较高,需要跟其他平台竞争。此外,共享厨房服务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是比较大的问题。

在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什么都可以拿来共享”或许不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对于创业者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能“拿什么来共享”,而是在保持共享的初衷之上如何维持企业的生存。

或许顺应市场需求对商业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共享厨房”平台们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份吃腻了的快餐跟一份性价比高的“妈妈的菜”,我们更愿意选择后者。

据说关注微信公众号“开门见商”的人,创业成功率都提高了20%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