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加减乘除间的关系原来这样奇妙

2022-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冰镇火药

今天,听了吴宗宪老师的《聊聊加减乘除那些事》,收获很多。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跟随着学生一起思考、回忆,一起总结、归纳,感受到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茫然,也感受到了加减乘除之间的奇妙联系,感受到了最后的恍然大悟。就好像是原来被堵住的任督二脉全部被打通了一样,我想,一位优秀的老师,一节优秀的课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节课里,吴老师说的最多的是:请你们认真思考,用心感受。一步步的引导、反思,让学生从原本认知中的加减乘除各管各的运算,到相互产生联系。

引入

最开始,吴老师给出了一个算式:8+4=12,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背后的故事。于是,学生编题:一只猴子原来有8根香蕉,又拿来4根,现在有12根。

师:和8+4=12有关的减法算式,你能写出来吗?

请到黑板上的学生很快写出:12-8=4。

师:它的故事是什么?

学生有了前一题得到铺垫,很快有了答案:猴子原来有12根香蕉,拿走了8根,还剩下4根。

接下来,老师在8+4=12的基础上,把8拆成了两个4,问:“3个4有故事吗?能写出算式吗?”

很快,学生写出了3×4=12。

接下来,有关的除法算式12÷4=3和背后的故事也同样被激发了出来。

当四个算式全部出现在黑板上后,吴老师把所有的数字都擦掉了,只留下了+-×÷4个符号,问:“加减乘除都有了,除了刚才的故事,生活中有加减乘除吗?”

在这第一个环节中,学生从最开始回忆之前学过的加法背后的含义,经历8+4=12的转换,初步体会到了在同一个场景中,加减乘除之间的巧妙联系。而吴老师最后擦掉数字,破除了学生刚刚建立的场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加减乘除在其他情境下同样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太妙了!

构建加减乘除画像

在下一个环节前,吴老师是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尝试构建加减乘除的画像。

生:求和用加,求差用减,求积用乘,求商用除。

看到学生毫无头绪,吴老师让学生聚焦到了加法上,问:“加法是什么?”

生:2种事物合在一起。

生:2个或2个以上不同或相同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

生:几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

老师板书:若干个相同部分或若干个不同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

有了什么是加法作为铺垫,学生很快知道了什么是减法: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同或不同部分就是减法。

乘法:若干个相同部分合成一个整体。

除法: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同部分。

在集体讨论中,让学生知道了乘法就是加法,除法就是减法,初步构建了加减乘除的画像。

之后,吴老师让学生思考:哪几个运算符号有关系?并请了两位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上台,让他们上台贴一贴。

不出所料,学生把+和×贴在一起,-和÷贴在了一起。在全体讨论中,有同学提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也可以把÷和×贴在一起,把+和-贴在一起。

于是,在讨论中,加减乘除的画像被清晰地构建出来。

讨论算的道理

这应该算式第三个环节,吴老师出示了5道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思考:我为什么这一做?

第一题:

学生介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学生提问:怎样把数位对齐?

生:个位和个位对齐。(个位对齐了,其他数位也就对齐了)

总结:末位要对齐。

提问:为什么末位要对齐?

生:为了同位相加。

为什么要同位相加?

同位加同位计算才会正确。

为什么这样才正确?

相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相同。

总结: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

第二题:

小数点要对齐。

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这样数位才能对齐。

数位对齐是为了什么?

为了统一计数单位。

第三题:

先通分。

为什么要先同分?

因为分母不同。

通分后,计数单位才能统一。

第四题:最后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第五题:除法就是在分计数单位。

在五道计算题后,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计算中计数单位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加减乘除运算的相同点:计数单位都要相同才能运算。

最后一个环节,吴老师请了两位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上台,把黑板上不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擦掉。在擦的过程中,请学生帮忙,最后留下板书:

在整节课中,吴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加减乘除”更多的思考,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

知识点的整合,学习过程中讨论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一辈子影响着这些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