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21-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背影》教学设计

文本类型:主体性文本

教学目标:

1、结合事例分析感知父亲的形象

2、聚焦买橘背影,通过补白活动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索作者父子和解的过程,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破解和谐亲子关系的密码。

教学重点难点:破解亲子关系密码:理解,尊重,宽容,沟通,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关键。

教学过程:

活动一:纵观全篇,关注细节,感受父亲形象

直接进入提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背影》这篇课文,这是朱自清在1925年写得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刻画了一位感人至深父亲形象。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文中的父亲做了哪些让作者感动,也让我们感动的事?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

举例示范:通过父亲失业,破产,丧母,却还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不愿儿子伤心。

学生自己概括细节,分析父亲形象,感受父爱。

1、再三嘱托茶房送我

2、自己亲自送我才放心

3、帮我照看行李,讲小费

4、给我选座位

5、给我买橘子

6、祝福茶房照顾我

7、嘱咐为夜里要警醒

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爱的父亲,是一个坚强乐观的父亲,是一个操劳的父亲,是一个辛苦的父亲,是一个无私的父亲。

活动二:聚焦片段,凝望背影,补白体会作者心情

师过渡:父亲为我做了许多事,最令作者难忘的买橘子的事,最难忘的是买橘子时那个笨拙的背影。

请同学读有关段落,读完请同学根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点评朗读质量,并提出朗读建议。最终引导学生以缓慢的语速,低沉地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读完请学生补白当看到父亲艰难的爬月台的背影时的心理状况。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作者,身临其境。

給学生五分钟时间写作。

学生读自己补白。并说出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感动,感激,同情,惭愧,后悔。

活动三:锁定问题,步步追问,解密背后的故事

教师过渡:文中的父亲如此感人至深,作者也是极为感动。那为何这篇文章不在当时就写作发表呢?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蛛丝马迹,思考自由回答,可以各执己见,老师相机穿插材料补充背景。

是在火车上没有纸笔?那为何回到学校不写?这需要了解朱自清的文学创作生涯。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由此可见,当时的朱自清还未涉猎写作,这或许就是当时未曾写作背影的一个原因。

原因不止于此。我们从文中的一些细节中来找找原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3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7了一日”这两句可看出朱自清伤心时只会落泪,还要父亲安慰鼓励。事情过后又与朋友闲逛,很快将悲伤抛在脑后。毕竟是年轻,即便父亲的背影当时让他感动落泪,那也只是一瞬间地触景生情,很快就会释怀。

再看“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处可以看出朱自清当时年轻自负,对父亲的关怀并没有太深了的理解,反而对父亲的做法不以为然。所以那个背影也紧紧只是未父亲的衰老而悲伤,想起家境的惨淡而难过。那个背影里蕴涵的深深父爱在当时或许并没有体会的那样深刻。所以他才会再多粘以后写作此文时自嘲自作聪明。

学生充分发言后,老师总结:年少不知父母恩。

师继续追问:那随着年轻的增长,随着自己也成为父亲,并且开始创作,那为何还不写写父亲呢?

学生继续从文中寻找依据。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补充才聊: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最后一次父子见面距离写作文章的1925年,也就是文章开篇所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教师总结:父子之间矛盾隔膜,朱自清自然是处处看父亲不顺眼。又怎么会写文抒发对父亲的深情呢?

师继续追问:既然父子仇恨,那为何会有这篇绝世佳作的诞生呢?什么事触动了作者的心,使他大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呢?

学生继续找课文: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补白朱自清读信时的心理。找到写作这篇文章的理由。

教师总结:其实朱自清虽然对父亲不满,但仍然是孝心一片,他曾两次主动与父亲和解,但是顽固的父亲没有给他机会。或许朱自清虽对父亲的冷漠无情恼恨,单有何尝不为此耿耿于怀,深表痛心。期盼与父亲消除隔膜,父慈子孝。时间消除一切仇怨,距离促使亲情滋长 。当父亲渐渐改变,并写信示弱时,深藏于心中多件的那个背影一时被激发出来,作者感情激荡,情不自已,于是成就了这篇动人的篇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就是为何有这篇晚来的表白的原因。

请同学改变人称,把全文改为一封写给父亲的信,再重新饱含感情的读一遍。

朗读时要努力沉入感情之中

改变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感动,感受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感受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活动四:联系现实案例,思考亲子关系和谐的密码

从这篇文章来看: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与父亲最终实现和解。

作者是幸运的,但是现实中有很不幸的事实。

补充亲情破裂惨痛的案例

比如律师母亲被女儿杀害

比如女儿因父母管教而自杀等等

请学生思考:请从父母角度和子女角度思考如何消除亲子之间的矛盾隔膜,避免悲剧,和谐相处。

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想法。

教师引导总结:父母要学会正确的爱孩子,尊重,宽容,理解支持。

孩子要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多和父母沟通

建议父母多读点育儿书,科学育儿,科学教育孩子。

课堂小结:

教育孩子,只有爱还不够,还需要理性,科学。

孩子们,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的父母做的不对,那可能是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请你包容她,提醒他多读点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