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人生格局的修炼文学世界

《陆犯焉识》不懂《归来》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24人  改变不了世界的鱼

            十多天前,我碰巧看到心仪的书《陆犯焉识》,就屁颠颠的把它带回了家。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如饥似渴的就把这本书拿下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我概括不好主题,就借用小说编辑们的精辟之言吧: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加公子型少爷,聪明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布满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身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回到家前突然失忆……

            以上的三段是小说编辑写的,我一字没改,下面是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我看后总结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中逃跑了。他与妻子冯婉喻唯一的女儿丹丹,是名芭蕾舞演员。她们剧组演员正在排练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而丹丹是最适合做主演吴清华的不二人选。但最终因为她父亲的逃跑,让主演的机会失去了。丹丹伤心欲绝。在劳改场领导邓指以去她们单位为丹丹重新申请主演的诱因承诺下,丹丹出卖了父亲欲于母亲见面的地点。在火车站,陆焉识和冯婉喻快要碰面时,陆被再次押上了警车。冯婉喻在众人的拉扯中———不让她见陆,摔倒在地,头破血流……

            文革结束后,陆终于平反归来,却发现家中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丹丹因为那次告密,她被深爱父亲的母亲赶出家门,而她主演最终也没当上。她怀着愧意放弃了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女工,住在厂宿舍里;更致命的打击是——冯在陆归来前突然失忆。陆和女儿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唤回冯的记忆。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

            我总结的不好,但大意就是这样。我这人有个毛病,打动我的小说,如果改拍成电影,我就想看看。况且张艺谋、巩俐、陈道明这几位大咖的份量摆在那。但电影看完后(不能说主演演的不好),才知道老谋子除了《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外(《山楂树之恋》也比较唯美),也不过尔尔。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且是相对原著而说。因为这部电影里,除了人名以及文革前后为背景外,基本上大部分的桥段和原著走了样。

          小说是以陆焉识孙女的口吻写出来的,“她”说她祖父陆焉识有个特异功能———能在脑海中盲写。陆在狱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写他对妻子冯婉喻的记忆、以及十多年他写给冯的每一封信、外加一些随笔。每篇中包括标点符号他都润色到位,“一稿和另一稿绝不弄混”———书中原话。起初陆根本不爱冯,是后来在狱中反复回味,才发现自己生命中冯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她爱的觉醒。发觉这点后,他才出逃。因为他担心自己会死在狱中,那样就没机会当面告诉冯——他现在是多么爱她;并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的风流史,以求冯的原谅。他想如果他不跑回去,将来即使回去了,老了也爱不动了。陆逃回上海后,在家附近转悠,除了在美国的大女儿外,他远远地看见了妻子、小女儿、儿子以及孙子孙女。他最终改变了主意——为了家人的安宁,他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就没跳出来和妻子正面接触。看到家人们都安康后,陆焉识心满意足地去自首了。回到劳改场,他向场部提交了离婚申请书——他不想拖累家人,可以了无牵挂的等死了……

          文革结束后,陆终于回来了,正如电影所放的一样,冯却失忆不认识他了。陆想尽办法想唤回冯的记忆均失败,最后他费尽心机才要回陆家老宅。他凭着照相般的记忆,把家里以前的老家具摆放的和以前一模一样。冯看见熟悉的环境,似乎在记忆中找到了最终归宿,和陆在老宅复婚了。历经磨难的老两口过了一段幸福安宁的日子,有一天冯突发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冯死后不久,陆也失踪了,小说最后一句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这是我对小说补充的一点故事概括,可以看出电影和小说的脱节。电影中他们只有一个女儿,陆被抓时她才3岁,并且她为了自己自私地出卖父母。而小说中陆被带走时,小女儿19岁,在读大学一年级,后来成了三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科学家。但这个科学家成了老姑娘,等到她父亲回来后才终于把自己嫁了……所以,我建议原著党们不要看电影,以免让你失望。这部电影确切地说,只采用了小说中陆焉识归来的一个点而已。当然,几十万字的小说,想成功浓缩成几个小时的镜头,确实有点难度,《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等,似乎都证明了这点;而短篇小说就不同,最成功的是张爱玲的《色戒》,区区不过两万字左右,被李安搬上大银幕就更丰润了,让观众眼前一亮,似乎才发现,原著中某个环节原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啊!所以面对不错的长篇小说,改成电视连续剧比较好。

       

              原著与电影、电视剧之间,就像一个人去整容,美丑(成败)于否似乎要看主刀医生(导演)的功力和水平了。而《陆犯焉识》和《归来》之间,在我看来,已不是简单的手术,而是动了大刀——变性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拙见,如果没看原著,《归来》也不失为一部比较感人的电影,不是我拍张导的马屁,而是中肯的一句实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