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20-36
约12:20-36
回顾
弟兄姊妹大家好,感谢主又赐给这样的一个时间让我们进行小组的查经。上周我们分享了耶稣荣入圣城,并且我们也特别的查考了诗篇和雅歌。我们说这是一场婚礼的开始,新郎要迎娶他的新妇了。
同时我们也在上周分享了人们心中期待的以色列王同耶稣显明的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紧张的张力。
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的,世人都随从他去了”而今天的经文却上来一转,让我们的关注点都关注到了几个希腊人的身上。
外邦人
这些外邦人此时来见耶稣和耶稣最后的事工的展开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我们今天查考的一个重点,而另一个重点在于耶稣的一段关于“人子必须被举起来”的讲论,外邦人和这讲论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而在这两个关联中,耶稣做了一个比喻,关于一粒麦子的比喻。这个比喻同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又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我们这次经文查考提出的问题。
外邦人代表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我们首先来看这几个希腊人。
12:20那时,就是前面经文提到的这个时间段,这几个希腊人是上来过节礼拜的。这时候可能我们会有一些疑问在里面,希腊人为什么要上来礼拜,他们在逾越节为何要上到犹太人的耶路撒冷中来?
这里我们不好判断他们是否皈依了犹太教,因为外邦人悔改,受洗是可以归入犹太教,成为犹太人的一份子的。但他们和血统上的犹太人还是有着区别,就是在圣殿中只能进到外院,不能再往里进入了。如果进入内院,犹太人会依照律法和祖宗的传统将他们用石头打死。而这群希腊人明显是外邦人,虽不知道他们是否加入了犹太教,但肯定的是他们也信仰上帝。
这在旧约当中不乏有外邦人信仰的记载,摩西的岳父就是米甸的祭司,还有利甲族都是外邦人归信的实证,麦基洗德也不是从亚伯拉罕而出,却是祭司。但这不是说救恩在旧约就临到了外邦。他们的证明都是有着特殊的事件和意义。而神在救恩的计划中拣选的第一目标还是以色列人。
他们来到腓力,求他想要见耶稣。
这里又提到了腓力,加利利伯赛大,又重提了腓力的身世,他们显然是对神是关心的,是被耶稣吸引而来的,而他们见腓力的原因是腓力有希腊的名字,在文化上可能更好的接近,或是在语言上能更好的沟通。
腓力听见了这请求,他们愿意见耶稣,这里的见是与...面谈的意思。而腓力的行为不是直接去见耶稣,而是找了安德烈。因为腓力不确定一件事,就是耶稣是否愿意接受外邦人。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外邦人归信的例子,但那些都是在旧约的律法时代,而福音临到外邦人是使徒行传开始的。
于是腓力和安德烈一同去告诉了耶稣,但经文后面就再也没提外邦人的事情了,经文一转,转到了耶稣的一大段的讲论上来。
外邦人得出的一个结论
耶稣是如何回答的呢?外邦人的到来求见得出的结论是“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耶稣没有直接的回应,而是回应了他们的请求所代表的一个局面,当犹太人的当权者狠毒的对待耶稣时,外邦人却开始来寻找耶稣,这个场景像极了罗马书9-11的内容,以色列余民和外邦人的得救,以色列全家都当得救。
这里外邦人求见,希腊人成为了外邦人的一个代表,他们的出现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上周我们说耶稣荣入圣城其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带着神的约来的,这些外邦人的出现就打破了血统,完全了新的圣约新的群体。
希腊人的前来更像是一种引信,且高潮时刻已经开始来临的一个记号。
一个引信
而耶稣宣告人子的荣耀的时刻到了,这个时刻在以前一直是将来的,而现在这个时刻已经到来,并且要进入到这个荣耀之中,还记得上周我们分享了一个得荣耀就是主死里复活的时候,仿佛所讲的同今天要传达的信息有些冲突,实际上这里的荣耀和上周分享的荣耀不同。
荣耀的再解释
上周分享的得荣耀是指死里复活胜利的宣告,而今天的人子得荣耀强调的是人子的一个特殊性的角度,上次是耶稣从他是基督弥赛亚的角度来理解胜了死亡,这是王的荣耀,而人子先是在父子的关系之中,他是父荣耀的彰显。父的荣耀在子的顺服中彰显,道成肉身,受洗,受难,复活,升天都是子完全的顺服于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他贯穿了今天的经文。
这里今天我们所说的时候到了,这个不是指一个单一性的事件,而是受洗、复活、被高举这个完整性的救赎得胜。
人子的头衔是同受苦和荣耀的相关的,受苦了荣耀这是一个完整性的概念,不能拆分,而在这里得荣耀的时刻简单的可以分成荣耀的三个阶段,受死,复活和高举。人子就得了父的荣耀,父的荣耀就在于人子的顺服中和这一系列的救恩事件中得以彰显。
在我们解释经文的时刻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看文中到底要讲明的意思,仔细分别,不是知道了一个词的解释就放之四海皆准,这是不对的。
外邦人一样也看不见
然而外邦人这时仍然“看不见”,这里不是眼见,而是和门徒一样不明白耶稣与十字架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这事还未发生。
麦子的比喻
12:24耶稣用了一个实实在在讲了一个关于一粒麦子的比喻,农耕国家和当时的环境麦子做了比喻的模型实际上再恰当不过了,一粒麦子如何死了,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结果,落在地里死了,才能解除许多子粒来。耶稣藉着麦子的比喻强调了他和门徒需要透过十字架才能建立出丰盛的关系。
12:25提到了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死了就必然和生命有关,有耶稣说明了自己的死和门徒丰盛的关系,门徒就成了麦子,麦子如果要生成麦子,面临和耶稣一样的命运,耶稣怎样传给了门徒,门徒也要怎样传下来,而现在的我们亦是如此。
那这是必然都逃不过一个生命的问题,爱惜生命,就失丧生命,那是在教导我们不爱惜生命吗?这里的爱惜指的是罪人的爱情,而这在罪的捆绑下爱惜生命的根本实际是否定神的主权,这是罪的核心。
本质是偏爱
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本上的偏爱,这个爱在原文中也有了...亲嘴的意思。一个爱一个恨,重点说的不是恨,而是爱什么胜过什么。
雅各爱拉结胜过利亚。
申21:15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二妻都为他生了儿子,但长子是所恶之妻生的,而谁要得长子的名分呢,确是所恶之妻生的儿子。
名份是赐下的,爱是自己选择的。
在罪的权势下的自己为中心,爱哪个,恨哪个,所得所分不得祝福都是在诅咒之下。以神为中心,顺服之下,爱神爱人,注意这里没有恨恶的问题了,而顺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称义的中心
那就迎来了一个巨大的翻转,悖逆变成顺服,死亡变成复活,审判变为称义了。
耶稣说完麦子的比喻,讲明了自己和门徒的丰盛的生命需要基督走向十字架的道路,同时在爱恶的生命关系中讲明了这翻转的中心是顺服神,而后发出了呼召和挑战。
服侍就是跟从,麦子如何的死,他们也要如何,如此父就尊重他,这里的原文是定价的意思,就是父算他是个义人,称义的启示的关键就在于基督。
耶稣的忧愁
12:27耶稣现在心里忧愁,约翰没有记录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痛苦,但这里的忧愁正是为此。前面耶稣都在说上十字架的决心,但耶稣在这里就软弱了,就有要不要撤去这杯的软弱。
耶稣有软弱,因为他有罪人的样式,但他没有跌倒,这时候说什么才好呢?死亡的恐惧与他顺服所散发的热情交会在了一起,这里我要问,耶稣知不知道自己会从死里复活,那他信不信神的大能让他从死里复活。
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何不欢欢喜喜的去赴死呢?这是一个特别让我们思考的问题,或者举个例子来说,你现在有了一副不死之身,你会做什么?
一般得到的答案是和死亡开各种的玩笑,耶稣纠结的点不在于死亡,而是在于与父的隔绝。我们看重生命,但耶稣更看重的是关系,因为他知道十字架是替罪的,罪是和神隔绝的一座大山。这是耶稣忧愁的地方。
他知道他来到这世上要做什么,这也是他不停的向门徒启示的他和十字架的必然关系。
完全的顺服
12:28耶稣教会了我们如此祷告,这里是耶稣愿意顺服,并且是完全的顺服。
这时从天上有了一个声音,天上的声音,在圣经中记载了三次。第一次是耶稣受洗的时候,第二次是登山变相。“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还有一次就是这个时候,“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第一次的受洗向世俗做了宣告,第二次向彼得,雅各和约翰。第三次说完众人听见说是打雷了,但又属灵般敏锐的人觉得这是天使的声音。从天上来的声音这是以色列很久都没了恩赐,而父说的已经荣耀了他自己的名是藉着耶稣在地上的事情。道成了肉身和神迹就荣耀了出来,而还要再荣耀就说明这荣耀没还结束,现在是在进行中,会达到一个高潮,就是受死和高举。
人们不明白,只有耶稣明白,但这声音不是为耶稣来的,却是为那些不明白的众人而来,外邦人见主,引来了一个天上的声音,这信息是有关上帝的。
受难高举的荣耀,就是这世界受审判的时候,是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的时候,是被高举,是吸引人归向耶稣,这时候已经开始了。
关于十字架上的基督
12:33是这答案。
众人的问题,这经上永存的基督怎么能死呢?这基督是谁呢?
耶稣指明了自己就是人子,永存的回答都是用地上的不多时来做解释,这里又提到了黑暗和光。
黑暗临到就是制服的意思,行在光中就不在这捆绑之下,黑暗的权势就不能胜过他们,黑暗和光的对比,让人成为光明之子,要信从这光。
我这里要提一个问题,耶稣上了十字架之前和之后,哪个更容易信呢?其实答案是一样的,哪个都不容易。因为信心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圣灵所赐的,信从这光,就是这因信称义的信心是永存的,新约的时代人们更清楚也直截了当的明白,但是若不是圣灵的大工,谁也不会凭自己称为光明之子。
感谢主,外邦人带来了一个引信,这荣耀的时刻要开始了,这麦子的比喻,生命的爱恶。这中间的翻转的答案就在于基督,而这天上的声音,荣耀还有再荣耀也指明了耶稣这人子的死,而基督死不是结局。结局是要被高举。被神高举,信的就有生命,不被这黑暗所制服,而同基督永存了,被称为光明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