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婚姻育儿

每一个内向的孩子,往往更渴求爱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每当长辈们在茶余饭后聊到孩子的话题时,

我们常常都会听到这样的形容:

“我这个孩子就是有点内向/我孩子太内向了/他是个内向的小孩”

那么内向的性格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种性格的变化呢?


内向,其实是对内向者的保护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很多时候在与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很少或是几乎没有表达过自己的需求,而面对他人对我的请求或是需要时候我很难去拒绝,甚至是出于本能的想要去完成。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虽然我对每段关系都看得很重,朋友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内心的孤独感总会突然袭来,给我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这是性格内向的原因,我也决定去改变它。于是在大学期间我做了很多过去的自己会刻意进行压抑的事情,在大一的时候尝试与别人建立更多的沟通,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尬聊,但至少我变得渐渐敢于开口了。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应需求开始对各种社团活动进行挑战,从配音到登台演出,从后勤到主演,甚至是女装的经历我都有了。

虽然我的行为看上去外向了很多,但时常还是会有无依无靠的孤独感。这样的感受让我很长时间都以为是因为这些事都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我下意识的通过独处或是减少与他人的交际能够感到更舒服。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可以发现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我在被索取时并不会懂得拒绝,在应该提出需求时说不出口甚至是根本不想去提出需求。一方面是觉得麻烦别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怕遭到拒绝。

但这样一来就会进入一个循环:我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但每建立一个关系,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我总会陷入付出大于索取的情境,我的内心便无法达到一个平衡,于是出于自我保护我便会下意识的找到各种理由让这联系逐渐黯淡下来,甚至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内向”从而拒绝和他人建立关系。

可以说之前那么多年的“内向”性格实际上只是我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外在体现罢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内向呢?

有些父母,包括我的父母,在小时候时常会告诫我“别和外面那些坏孩子交朋友,在家里好好学习”。于是,希望成为父母眼中好孩子的我,渐渐变成了小宅男,比起出去玩我更倾向于在家里呆着。因为我的内心产生了“你和外面的孩子交朋友就是坏孩子,你在家里学习及时好孩子”的想法。

人们往往都在追求“好”而远离“坏”,追求“善”而远离“恶”,但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最初关于好坏、善恶的理解,都形成于对父母认同的渴望。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外向的父母越喜欢一个孩子,那往往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因为外向性的父母常常会向孩子进行索取,孩子想要保留这份爱或是认同感,就会逐渐变成外向型父母所需要的习惯付出的内向者;而相对的内向的父母则会向孩子进行奉献,孩子要保留这份爱,就会变成内向父母所需要的习惯索取的外向者。

付出与接受,是关系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要素,

丰沛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会推动一个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而我们也需要做到:

“既不能只付出,也不能只接受”,

否则这份关系就会陷入病态,从而无法进行下去。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十五篇日更原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