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感应章第十六》之一
朋友们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孝经》。今天开始,学习《感应章第十六》。一起恭诵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邢昺《正义》上说:此章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又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皆是应感之事也。前章论谏诤之事,言人主若从谏之善,必能修身慎行,致应感之福。故以名章,次于《谏诤》之后。这是解释本章为什么命名为《感应章》,因为本章都是讲感应相关的事。通常讲那个感应,我们会理解为宗教里的一些神奇事件,甚至很多人会认为是迷信。实际上,这个感应是通于一切的。“感应”这个词从现代意义上我们不太容易理解,其实所谓的感应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感,就是感觉,应,就是回应、效应。
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用爱心对待别人,别人就用爱心来对待我,我很恭敬别人,别人对我也很恭敬,这就叫感应。有感就有应,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我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用什么态度对待我。
举一个例子,大家会更容易体会,今天你主动给别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人家自然也会给你回应一个微笑;哪怕是路上遇到的一个陌生人,也会如此,大概多数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再有,你做事很努力、很尽责,老板就会比较器重你;你学习很认真,老师就会比较喜欢你,这也是一种感应。感应就是讲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来理解它就不是迷信了。实际上这个感应是心有所动就有感,心一动,外面的境界也会跟着转动,这叫应。所以感和应是同时的,以善心去感,得到的是福报;以恶心去感,得到的就是灾祸。所以古人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当一个人他起心动念是善的,想到的是别人,他所得到的便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为自己,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声利益,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伦理道德、不顾父母、不顾祖先,这样的人必定天地所不容,鬼神所憎恨,得到的必定是灾祸。所以祸福的门在哪里?“惟人自召”,是你自己感招来的。怎么招法?就是感应。感应之理,其实就是“从因到果”的道理,种什么样的种子,自然结什么样的果实。“因果”在传统文化里面,道家讲的很多,佛家也讲的很多,儒家讲的少一点,但是也非常承认这个因果之理。譬如《易经》,这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它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如果是积不善的、造恶的、为富不仁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它是积恶之家就会有灾殃。所谓“余殃”,很有深意,就是说这个灾殃可能是自己受报,也可能在他的子孙那里受报。余就是剩余,就是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余殃是谁来受?自己子孙来受。那么积善之家,行善的、积德的、能够舍己为人、能够救人生命的,或者教人向善的等等,做这些善事,他家里必定有好报,必有余庆,庆就是福报,这余庆就是除了自己身上所受的福分以外,还有余福可以绵延到子孙后代。《书经》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实际上是自然之理,感应是自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从科学的讲法它是一个客观规律。
本章是说孝悌之道,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应?我们分成三个层次来叙述。
第一个层次:孝悌之道与天地神明的关系。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学习。“昔者”,是讲过去,“明王事父孝”,过去的圣明的君王,包括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类人物,他们能够对父亲尽到孝道,那么就能够事天,这个天包括日、月、星辰,也包括四时寒暑季节变化,这里讲的天和地其实都是泛指一切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能够对父亲尽孝,他能够事天明,明是智慧,也就是跟自然处理好关系。“事母孝,故事地察”,能够对母亲尽孝,这也就能够对大地非常的明察。唐玄宗的《注解》说到,“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这是讲到,王者就是这里讲的过去的明王,圣贤的君王,“父事天,母事地”,是用《易经》来解释,
《易经》里,乾是代表天,在人伦关系上也代表父,坤代表地,在人伦上代表母,所以父母跟天地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它是相通的。我们看,在一个孩子的生命之中,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母和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地祥和,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离异,就是天崩地裂、天翻地覆,对孩子的伤害就会比较大。
那么,为什么“事父孝”就可以“事天明”;“事母孝”,就可以“事地察”呢?过去圣君、明王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孝顺,以至于能够了解天道、处理好与天的关系;对母亲很孝顺,就能够对地理非常了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维,其实并不难理解这其中的因果道理。
一方面,我们真正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就会懂得天下的父母都是需要孝顺的,也懂得了天下儿女的心,对人的理解能力自然增加了。
另一方面,我们真正做到孝顺父母,能随时体会到父母的心态、需要、感受,做到“养则致其乐”,一定可以养成很敏感的洞察能力。现代人对大自然缺乏感知,一个真正的孝子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一定是无私的,对于父母的需要和内心的感受能够敏锐地觉察;孝是无止境的,一个真正的孝子需要理解父母的期待和担忧、知道父母内心的变化和感受,心一定是很柔和的、清静的,所以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程度一定是很强的。
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我们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是有敬和爱的,我们经常讲“侍父如天”,当我们学会对父亲敬畏和感恩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对天地的敬畏与感恩,我们经常讲“大地母亲”“地球母亲”,一定是在和母亲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母亲的恩情就像大地一样无条件地包容,能够理解母亲的爱,才能够理解大地的爱,才能够对地球母亲生起感恩的心,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心胸也变得宽广了。所以任何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孝顺父母,“事天明”“事地察”也就是自然而然了。因为他的智慧通过孝行而激发出来,他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这些道理、现象就能通达明了。他就能够事天地,在天地之间、在自然界里面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孝道的功用。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孝道的功用是什么?
2.本章中哪一句话最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