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一个相当普遍的误会2018-09-24
澄清一个相当普遍的误会
古今都有不少学者误以为,儒佛道方法、功夫不同而本体(道体)相同,殊途同归。如苏树华所说:“一切圣贤之教,尽管表达方式不同,所表达的那个实际,只是这个良知心体,只是这个妙明真心。一切圣贤之教,只是令人回归这个良知心体,只是令人回归这个妙明真心,禅宗所谓回复我本来面目。”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误会。不仅各种杂家,某些儒家也有此误。
儒佛道三家,不仅方法论、功夫论不同,本体论也不同,也就是对本体的认知、证悟不同。三家固然殊途,也不同归。佛教归于涅槃空寂,道家归于无极虚静,儒家归于至诚无息,不灭而生生,无为无不为。
体用不二。用不同就是因为体不同,用有限就是因为体有限。佛道没有外王之学和政治之用,不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因为内圣不足,不能格物致知,也不能完全诚意正心。这就是本不足,体不全。
当然,宇宙生命只有一个本体。说佛道本不足体不全,并非指本体本身有缺,而是指佛道对本体的认证有限。佛教证其空寂,道家证其虚静,唯儒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空寂虚静之极至进一步证得本体生生不息、至诚无息之乾健,证得道体之圆满,执得大象之全体。
道及高处,天人合一。佛道不能得天道之全,所以不能得人道之正,不能有政治之用。唯我儒家,立足人道而上达天道,将天道与人道完全统一在一起,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本体者,宇宙生命之本质也。因为本体论有所不同,所以对宇宙生命的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功夫论都因之而异。唯有仁本主义道路,才是个体和政治的义路;唯有通过义路,个体才能真正成为君子并回归仁宅,政治才能真正走上王道并实现大同。
道并行而不悖。佛道两家虽不中正,与儒家不同道,但于道有所得,自有高明之处。只要能够尊孔尊儒并安守出世法的本分,对于中华文明之建设是可以起一些辅助性作用的。201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