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海在远方

故事新编:孔融让梨

2024-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鹿学诗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原文如下: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中的《孔融传》李贤作注《融家传》,将《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复述了一遍并作了引述,比如这件事发生后,整个家族对这个小孩感到特别奇怪,并认为其长大后将大有作为。

孔融让梨最后被写进了《三字经》中,浓缩成了六个字:“融四岁,能让梨”。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孔融让梨于是成了儒家维持公序良俗的经典案例,以至千年以来盛传不衰。

孔融让梨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值得怀疑,但可信度应该还是不低的,虽然其传播途径似乎残存有三国前期的荐举体制所做秀的痕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彼此抬轿的嫌疑。

老夫在这里不做这方面的表述,仅就孔融让梨背后的原因做肤浅的分析:

        《融家传》明确记载孔融兄弟众多,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五个,如孔褒、孔晨、孔谦、孔昱等,孔融排最后,这最大与最小年龄差距少说也差个七八岁,作为年仅四岁的孔融,如果敢挑个大的,估计后续接踵而来的就是一顿大逼抖。

        有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可能会较真,说孔子的家族是世家,这点仁义孝悌还是有的。如果真有讲这种话的人,那是不了解人性,首先,一个四岁的小孩心里就能想到谦让?古人啥样子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但如今四岁小孩的状态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这个事情发生的前提是没有大人在身边,且在孔融拿最小的梨的时候,其父碰巧看到这一幕,才会有后面父子间的对话。这个事件发生的前提没有大人在场,事情就显得有些戏剧化。家庭伦理情感通常是“父爱幺儿,爷疼长孙”。孔融虽是父亲最爱,而在其他兄长眼里,恐怕就有点愤懣了。在没有父亲在场的吃梨,孔融哪有胆量取个大的,估计以前孔融在吃别的东西时,由于不让而受到过身体方面的警告。

        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想讲的是中国小孩的心里健康问题,活在阴影里,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敢将天性流露出来,这才是最为恐怖之事。从一个年仅四岁的孔融假模假式的让梨事件可以看出,孔融后来得势时在朝庭大放厥词散布谣言而被曹操所杀不无关系。而这也正是国人心里阴暗的体现,失势时装孙子,得意时翘尾巴。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孩成长过来的,很多人已为人父母,个中人性本然不可谓不知,其中酸楚与无奈,痛苦与虚伪令我辈唏嘘不已。正因如此,我才会让我的小孩生活在天性里,因为我深深的懂得:让小孩心里健康的成长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

        孔融让梨的故事即使是真的,我也不赞成将孩子教育成如此模样。不信我们可以从孔子后世世代的“衍圣公”的行为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所谓的仁义忠信孝悌礼让不过是披着的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早就爬满了虱子。一个心里都不健康的人,怎么可能为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起责来?

        PS:某年,有同学告诉我说某某局长(同学)离婚了,我笑笑,这不奇怪,看看他童年时的表现就能断定。

        又:这段时间准备把古代这些励志的正能量的故事重新梳理下,也算是打发周末无聊时光最好的消遣方式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