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束缚,也是机会
无意间点进一个音频,看到解说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其中有一集讲到民营企业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是鲁冠球,讲到他如何将万向集团做成世界500强企业的。
1、方向选择,做进口汽车零配件
在五金厂有些规模过后,想继续发展。但当时的国有企业是主力,为了不跟国有企业争市场,决定专门生产进口汽车零件万向节。从而奠定了一开始的方向就是走向全世界,而不是局限在中国的这个圈子。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的进口汽车非常少,如何去找到参照物?
2、跟着目标走
全国哪儿有进口汽车,就跑到哪个省哪个市去。跟司机商量,司机睡觉的时候把万向节拆下来,根据实样画草图。在天亮之前画好,然后重新装上去,不耽误司机拉货。拿回图纸进行加工,加工好的万向节再免费拿给司机用,让自己给予反馈。
这其中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司机信任,如何让司机觉得有利可图。我的猜想是,一定要有专业的身份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到。其次,给予司机一定的报酬。
3、外部环境的限制
在国营和民营企业整顿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是首当其冲的。 结果是很难拿到加工原材料,为了拿到钢材原材料,鲁冠球戒掉了23年的烟瘾。
作为民营,不能坐飞机,需要省级介绍信证明才行。去一汽二汽参观,连大门都进不了。
无法进广交会就在门口叫卖,甚至让同事钻下水道混进去。
4、内部环境的限制
文化水平低:
在当时的环境下,民营企业要进个大学生非常困难。趁着国务委员张劲夫去考察时,抓住机会让领导解决人才问题。在大学生到达厂里后,也给予最高的待遇,带如贵宾,重视人才。
没有工程师:
在星期天,把国营企业的工程师接到乡下来帮助建设自己的工厂。
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是改革开放的奇迹,给国外学者造成了疑惑:
1.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昨天还在种地,今天就开始办工厂了?
2.他们设备哪里来的?
3.他们技术哪里来的?
4.他们的市场销往哪里去?
5.个人的企业家精神是谁培养出来的?
文字的表达显得比较生涩和乏味,但我的内心里对于这一集是非常震撼的。在当初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才成功的。相对于今天生活的社会,资源丰富,物质丰富,却还叫喊着没有机会。
是该好好反思自己:
1.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一定要解决的决心?
2.有合理的利用所处的环境资源,人脉资源吗?
3.比起努力的人,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4.是环境束缚了自己,还是自己束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