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旅行·在路上

心有明月与清风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若微

立秋节气至,一叶而知秋。

苦夏漫长,平日里习惯了酷暑的炙烤,却也莫名迷恋上它的火热奔放。而猛然秋天近了,秋高气爽惬意之余,反倒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心头。

所以,每逢季节更替之时,总会慨叹大自然之神奇。

然这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是自然法则,规律无人可撼动。时间像似一把快刀,切割成四季,万物生灵,身不由己来在世上,各自生灭,在春夏秋冬轮回里往复,但终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心经》写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陀曰:诸法无常,一切皆苦。由此看来,在这个世上真实地活着,对谁而言,都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我要问:如果是这样,众生之福,福会在哪里?而众生之苦,最终又何以解脱?

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林清玄先生已于今年春天化作桃树枝头的一缕清风,去了其它国度。而今天,他的书却仍在我的案头,我为他所折服,他灵性温润且悲天悯人,他平静智慧而参透众生。每逢翻开,那字里行间,清淡的墨香,禅意的表达,如泓泓冽泉,洗涤灵魂和心灵,又像是暗夜里的烛光,点亮前行的路。

所以,有时会想,这样的人太早离开,是多么的不公平?但转念又一想,林先生来到世间,已完成他度化的使命,没有任何遗憾吧,他对这个世界,悲悯而有情,他的离开,淡定而从容。

他的离去,也许是新的开始。然而那些启迪智慧的文字却可以不朽,并得以流传。故此,没有遗憾!

说到此,便想起了他的那篇文章《家家有清风明月》。在文中,他曾这样写到: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

我不晓得,是怎样一番历练和体悟,才得以如此见解。

当下节奏如此之快,科技迅猛发展,人心有些乱,想要时刻保持内里的平静,凡事面前持几分从容,这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所谓的从容,或许是智者不惑,洞悉事理,而又洒脱于事物之外吧?

无疑,这是一种难得的通透。

做到有情,那就是涵盖万物而有情了。心里有花,花在心里不曾凋谢;心里有月,月在心里朗照乾坤。一滴水,一片叶,一阵风,一粒沙,皆处处有情。而我看,最好的有情就莫过于悲天悯人了,要有博大的胸怀,光芒的眼睛,非凡的智慧,还要有内里持续的温度。

我顿时明朗起来。前面说,众生之福,福来自于世间的机缘,用心去感受风和雨、花开花谢清风明月。邂逅生命里一定会出现的人,互为携手举案齐眉,彼此供养而不去轻易伤害。再深想,那众生之苦,多数也不是苦在外在,而是苦在自己内心,太多纠结而不得以解脱吧?

想到此,便决定到河畔走走。已近黄昏,刚才的雨让空气又多了几分爽朗。今夏雨水丰茂,河水几欲涌上岸来,夕阳的余晖洒向河面,不禁想起那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岸边聚集了许多人儿,或三两成群,有说有笑地踱步向前;或者一人,双手扶着围栏,在对着河水静静发呆。

总之,那一刻,粼粼的波光,跃出水面的鱼儿,岸边的葵花,连同对岸传来的袅袅歌声,我顷刻感受到世界无比美好。我把脸转向东方望去,一轮明月正在冉冉升起,那明月倒映在水面,如镜面而没有一丝波纹。

我想,此时的河面分明就是我当下的心境,偶尔会有风雨,偶尔会有波浪起伏,但平静里总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我暗自猜测,是一轮明月的映照修来了河面的平静,还是平静水面让一轮明月更加皎洁?

再回味林先生的那些话,更发觉得需要从容,更需要内里有情,才能活出洒脱的自己,那偶尔的纠结岂不都是对生命的叨扰?

那就不妨,观向河面,去触及那一轮明月,听对岸乐声不时传来;观身边的那些花儿,开了谢了,延续生命的转换;看那世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在探寻活着的意义。

于是,便不会再迟疑,因为活着的这一刻有爱。

爱,是映于水面的明月,是浩渺无常的星空,是柔情注视的目光,是心里不断漾起的暖意。

面对这个世界,又管它怎样?我们眼里的镜像都是我们内心的模样,那就让清风明月常驻心里,有情有爱融进血液,人生再多几分从容和洒脱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