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圣人 之书从来都是用来读给别人看的,对于说话办事百无一用,故有百无一用是书生。”最近常读书,但是工作接连发生一些小错误皆因性格所致,虽不致受到责备,但是自己心里却不是滋味。很多书读之用于花前月下、朋友畅谈、胡天海底可以称得上高或者高雅,然而很多现实问题却无法解决,比如说---柴米油盐、加官进爵、如鱼得水之类。
故在清朝末年刮起一股“读书经世致用”之风,涌现了一批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名人。说道李鸿章可能很多人都是来自我们的初高中历史书中“卖国贼”的印象,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先是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做点事),其次再谈道德。
回到读书与做事。
读着书等风起云涌。当人处在一个公司或者机构的低层次时,我们可以做好三件事:做好事、做好人、读好书(一直在纠结于是首要做好事还是做好人,个人认为首先是得先做好事,当然能够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好人是最好不过了,不过社会上这样的人占小数)。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与君共勉之),管好自己的部属,管好自己的老婆孩子;与人为善,中正平和,明识实务,看懂利益走向,知道周身变化。清人石成金的《谨身要法》中有言:七情所偏,唯怒尤甚。怒如救焚,制之在忍。非徒害人仵物,抑且愤事伤生。凡居官者,呈怒于刑,则酷而冤;发怒于事,则桀而乱;迁怒于人,则怒而叛。需要涵养其气质,广大其心胸。非理之触,心思明哲所容;无故之加,必虑祸机所伏。先世常理,情恕理谴。如此风恬浪静,非为无患,且可养生。不轻易发怒,发怒既发诸侯之怒或者天子之怒,庶人之怒无用。发怒轻则伤己身,重则伤人,覆水难收。我最近就这样,一个是自己的老婆,一个是公司一老好人,虽然事后道歉人家原谅,但是心里却自责不已。
管好自己的老婆孩子。家就是后院,后院起火,前面岂能安心地冲锋陷阵。让老婆孩子幸福,就是当初成这个家的诺言。齐家才能去安心治国,这一生只为让家人骄傲,让妻儿快乐,有三两好友常往来,有几洼“菜地”可以尽情挥洒汗水。
读书不惑于事。很多年以前觉得自己真的挺笨的,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是有时候又很聪明,知道明白“大智若愚”这个词才懂得一些事情。虽然很多人说做一个单纯的人是幸福的,但是作为一年轻人的我觉着这种想法是消极的,做一个明白人才好,虽然可能有时候很痛苦,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过那个“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年纪”。
做事时常反省,常总结。秀才打不过地痞流氓,因为之乎者也可能没有“娘西比”伤人伤的那么干脆。而很多从学校出来的科班生办事办不过那些读书少的人,因为他们出来的年数较多,阅历更加丰富。而日常生活中察言观色、溜须拍马、抽烟打牌喝酒等等尽是生活本色,所以常常反省如何做得更好,去真正用起来行动起来才是重要部分。
世事艰难,但是继续前进。你难我难他也难,马首富难国家领导人也难。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事情出来,或有益于己身有益于家庭,或有有益于社会。
与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