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子里的“双十一”
刷公众号时,偶然翻到迟子建童年时写北方赶集的文章,热热闹闹的,字里行间满是生活气。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儿时在乡间的赶集的场面,虽不如北方那般粗犷豪放,却自有一番喧闹、亲切的风情。
我的家乡在湖南一个山水环绕的小村庄里,家乡赶集都有固定地方和日子。记得村里赶集的地点在一条老街上,每月逢三、六、九,附近的人都会往这里赶。这条平日里安静的老街,在这一天忽然就活了过来。那时候乡村经济不发达,不少家庭还在贫困线上打转。可不管是哪家哪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盼着在集市上能有份小收获。或许是一把青菜、一块肉、一个竹箩筐,不管什么都是好的。其实,家乡人赶集,不只是换些生活物资、赚点生活费的地方,对大家来说,更像每月里的节庆,一场热热闹闹的社交,是日子里不能少的盛宴。

还记着,每次赶集,只要听说妈妈能带上我,我心里就乐开了花。小小的集市,是我童年最大的期盼。她常天刚亮就催我们吃早饭,自己也麻利收拾好,提个篮子或挎个小包,带着我们往集市赶。路上早已有了来来往往的行人,摆摊的人更是早早就支好摊子,把各色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走在路上,常碰到熟人,妈妈经常会大声打招呼,有时候还停下来热热闹闹聊几句,问问秧苗的长势,聊聊猪肉的价钱,说说各家的琐事。我只能在旁边等着,有时急得直转圈,可又不敢催。毕竟得跟着她,才能在集市上吃到想吃的好东西,万一惹她不高兴,心愿就落了空。我这个馋嘴的丫头,当时的期盼很小,只希望妈妈心情好时,顺便能给我买个包子,买根油条什么的。有时哪怕什么都不买,只是跟着妈妈在集市上走一圈,心里也敞亮、舒服。
好不容易等妈妈跟熟人聊完,赶到时,窄窄的街道早挤得满满当当。集市有些杂乱,摊位也简陋。街上人来人往,人群挨挨挤挤的,让人寸步难行。我这个小个子牵着妈妈的衣角,在人群被推着挤着,一点都不厌烦,反倒还觉得有趣。
每个来赶集的人各有各的目的:大人们,多半是来采买接下来几天家里要用的各种生活物品。像我们这些小孩,眼里心里装的就全是美食。其实那时候的集市上,物资比较匮乏,东西品相也不算太好。大多是附近农家自己种的土特产,还有些锅碗瓢盆、花花绿绿的衣裤鞋帽。
我们孩子们关心的,就是摊上便宜又让人眼馋的水果,容易让我们满足的凉粉、包子、馒头、油饼等这些吃食。这些花不了多少钱,大人们大多会顺着孩子的心意。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跟着妈妈赶集,总会在她高兴时奖励一根油条,或是一碗凉粉。那油条炸得金黄酥脆,滋滋冒油,一口下去“咔嚓”响;凉粉金黄透亮,浇上一勺薄荷糖水,滑溜溜一碗下肚,解渴又解馋。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大人们也乐意纵着我们。如今什么好吃的都有了,却再没有那时的滋味。
当然,我们这些孩子,不只是馋吃的,也馋集市里的那份热闹。听着四处响起的吆喝声、说话声、谈笑声,偶尔也有拌嘴的,还混着鸡鸭牲畜的叫声,各种声音杂在一起,场面是乱了点,可那股子烟火气,浓得化不开,让人心里觉得热气腾腾的。我们的鼻子也闲不住:油炸糕点的香、水果的甜、家乡土产的腥、蔬菜带的泥土味,还有竹编篮子特有的清香味,混成了独属于农村集市的味道。眼睛也被填得满满当当:卖衣服的摊子上,各色布料五颜六色;水果蔬菜水灵灵的,鸡蛋糕金黄得诱人;就连各种农具泛出的金属微光,都看得人心里欢喜,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五彩斑斓。
集市里还藏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模样:摆摊的、叫卖的,每个人都在为日子奔忙。剃头的师傅、卖草药的老人,偶尔还能见到算命先生,不管做什么营生,他们在集市上都有自己的盼头,忙忙碌碌里也总能收获几分满足。我到现在还是特别喜欢这种满是市井气息的场面,我喜欢在集市里这样贴着生活的感觉,喜欢这份热热闹闹的氛围,更感动于每个人眼里对生活的盼头,和那份尽力过日子的样子,总觉得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临近中午,集市散场,人群慢慢走散了,路边满是破包装、烂菜叶、空瓶子,摊主们忙着收摊,偶尔把烂了的瓜果随手丢在地上,但没人因为这脏乱不舒服,反倒显出了一种喧闹过后的安静美。没一会儿,就有邻里来扫街道,扫街的时候,没人互相埋怨,大家好像都默认这是集市附近人的义务,心照不宣地给这场热闹收了尾,小街又变回安安静静、整整齐齐的样子。
有时我总在想,赶集对于现在的乡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早已经不只是谋生、换东西的买卖了,更像生活的脉搏,是联结乡村人情的纽带。对我这种在小村长大,实实在在感受过赶集的快乐和日子的劲头的人来说,虽然如今日子好了,什么都不缺,可我还是怀念当年那些简陋的日子。那时候的每一天,都藏着欢喜和期待;那份贴着生活的热烈,早已经刻进了我的记忆里。就算现在回村偶然赶上赶集,我还是会急着去看看。不一定要买啥,单是看那喧闹的场面,心里就特别满足。
希望每一个曾踮起脚张望过集市的孩子,都能如我一般,心里留着一处热闹、明亮、飘着香味的角落。愿角落里那些细碎的片段,足够温暖以后的日子。愿那些片段里的喧闹、烟火气,能成为记忆里最珍贵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