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心情随笔散文

耐心一点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8人  Derek_Kun
地球

昨天谈到说清楚,写明白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点了,但仍会遇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没关系,耐心一点。从自我的立场看问题是下意识的第一反应,理所当然地以为对方肯定也知道是很欠考虑的。尤其是涉及多方沟通的时候,尽可能把事情弄明白,还原本来面目再做决定或者选择才是第一要务。

先做沟通后再开展工作事情会顺利很多,起码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好好说话,耐心一点。目的是完成,甚至漂亮地完成工作,那么情绪化的心态少一些有利于目的的达成不是么?

不仅仅是说话写文章,工作也是如此。磨洋工不叫耐心,好事多磨才是耐心。反反复复的事情和事情的反反复复都是一样的,一份三年的大合同值得来来回回地修改三十八九遍,一个高超的手艺也值得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打磨。即便你感受到周遭的氛围越来越快,诸如三小时突破发音关,三十天背完雅思单词,八招教你学会社群营销......这类速成班随处可见,但仍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方法不是没有,天才不是没有,问题是你信了,就上当了。天才怎么可能轻易被割韭菜?!

人们常常将临门一脚误读为结果的速成,却选择性地无视临门一脚前的日积月累,学习也是这般。由无知带来的焦虑感已蔓延到太多人的心里,知识付费顺风顺水。读者、听众甚至学员无不抱团取暖,在一锅被他人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的二手知识煮成的粥中,自觉良好。

看似在奋力求知,其实不过是在偷懒。有人真就希望在省时省力这样最小付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掌握他人已经整理好的知识碎片,甚至将那种思维方式完全套用在自己的头脑里,好在这世间很多事儿,真的,欲速则不达。更何况一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被同一个人思维洗脑,细思极恐。

每每到此就想起高中班主任第一堂课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先牢记理解死的知识,哪怕再枯燥,死也要死在这里头,在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的海洋里死一回,把基础打牢了才能重生,活着出来,才能游刃有余;只有完全理解、懂得和掌握了最核心的意义、关键或者本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通过万变的表象直接看到本质,这样才能忘了外形和表象,不被迷惑,不被干扰。关于前者,我想到的是曾国藩读书,后者是张三丰学剑。

耐心一点,毕竟,越付出,越珍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