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 | 接受的艺术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这段话,折射了多少人过往的人生,以致于读着读着就令人眼眶湿热。这样的人生,对“自我”这一个体来说,有什么生的意义?
在分离的世界中纷纷攘攘,奔波跋涉,走到今天,我自己的内在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和解了么?是明亮乐观的么?是能照亮自己还是能照亮他人?是我真正想要的么?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我曾经的坚持还在么?我现在的脚步又将我带往何方?
昨天到医院办事,看到南丁格尔的海报。想起南丁格尔从小在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中生活,却也并不觉得快乐。她的物质世界是丰裕的,然而精神世界却是寂寞空虚的,而后者正是她不快乐的源泉。她如果按部就班地在众人期待中选择门当户对之人结婚生子、社交旅游,将会终生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许与认可,可是她的心是永远空缺了一块的。她如果怀抱服务人类的自我信念和坚定的济世行善的意志,那么就将面临着现有的世俗价值观的挑战。她理解世人的态度和想法,但是她接受了吗?
我在心里默默追溯她走过的路。她曾经走过的路打破了分离世界中关于阶层的分离、贫富的分离、贵贱的分离,她又是怎么在矛盾和痛苦中脱身而出、找到自己的真实世界的呢?
南丁格尔的父母亲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经济条件优渥,社会地位崇高。她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但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南丁格尔在她的笔记中写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
当南丁格尔打算放弃婚姻,终身从事护理工作时,遭到了激烈反对。以母亲为代表的家人以及上流阶层人士都普遍认为,这位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如果浪费时间来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他们认为,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认为医院几乎就是战争、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
1853年南丁格尔终于克服各种桎梏,在伦敦成立了看护所,开始施展她护理患者、减轻病人痛苦的抱负,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南丁格尔如阳光普照大地般开始发光发热,试着以爱来化解一切的痛苦和恐惧。20世纪70年代,南丁格尔被选为10英镑纸币上的背面人物。图中南丁格尔处于画面中心,手持一盏油灯,油灯的光芒射向整个画面,周围的伤兵、护士、军人都笼罩在融融的灯光里,油灯的灯光甚至盖过了天花板上吊灯的光焰,衬托出她被称为“提灯女神”的崇高形象。在我心中,她已经活成了一道煦暖阳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仅从她的生活方式来看,她是有着大智慧的,她无意间实践了“理解一切,接受一切”的生活原则,并且以爱为路,只需要做好自己。
所有的分离的思维方式,所有选择、追逐、攀比、焦虑都不再能干涉她的道路;她始终走在充分感受并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的道路上。
我想到太傻的生活原则“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如果没有区别,就不再需要选择;也就没有接受或者不接受。在现实中,你做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为什么而做,和你做这些事情时候的思维状态,究竟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恐惧。理解和接受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
南丁格尔接受一切现实中的千疮百孔,理解上流社会的一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她不强求、不束缚别人的认同;她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她只做真实的自己。她做的一切事情,不为追逐名和利,只是为仁爱而做。爱是自由,爱是宽恕,爱是接受,爱是合一。爱是这个世界上解决一切恐惧和分离的根本方法。
“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在生活中具体的阐释是,不再用分离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任何的事情,完全理解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与你正在经历的每一刻的本质都是奇迹,也完全接受所有其他人和事物自己的选择。而在你自己的行为上,你却不会因为任何目标或者任何的追逐去做任何事情,你仅仅是在成为你自己——这其实就是“太傻生活原则”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有人说,那不可能!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即使是父母亲人,也不可能存在没有区别、没有要求的爱!
我细细想来,这样的真正的爱在这世界上是有的。我们都明白,凡是有附加条件的爱、要求回报的爱、禁锢束缚的爱,当然是有杂质的、不纯粹的爱。父母也可能受到分离病毒的干扰而误表达,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绝大多数是纯粹的 、不求回报的爱呢。
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快乐是来自于外在,等待着别人无休止地给予,对这样被外在分离限制的快乐的追逐,仅仅是不断地导致痛苦和焦虑,再无其他益处。如果你想要真正意义的快乐,那么首先你要准备好的就是给你自己和别人以绝对的自由,不要用那些外在的、无关紧要的行为模式来束缚你们自己。
在生活中,拒绝或同意,这行为本身并不重要。拒绝,也可以是一种爱的表达,只要你在拒绝中确实是在表达你自己,在成为你自己。
如德雷莎修(Blessed Teresa),她曾经拒绝资助贫困男孩的食物,因为她口袋里没有钱,于是她很抱歉地对小孩说:“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可是这拒绝并不妨碍她成为博爱的人,她用她的方式帮助了小男孩和他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让每个人都做自己,都获得尊重和关怀,都成为自己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关心对方,爱对方,但不束缚对方,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爱和接受吗?
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和垂死者的特雷莎修女,她创设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加尔各答总部的壁文是这样写的:
人有时不可信赖、有时极端自私,尽管如此,你还是得宽恕他们。
你对人和蔼,人们却以为你别有用心,尽管如此,你还是得和善待人。
今天你所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已被忘怀,尽管如此,你还是要以助人为乐。
你虽然心胸开阔,也可能败在心胸狭窄的小人手下,尽管如此,你还是得当个心胸开阔的君子。
你总是觉得一无所有,尽管如此,你还是要把最心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我不是护士,我也不是修女,我目前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一直信仰爱。
《太傻天书》不尽然全部是奉为圭臬的真理,世界也不尽然是完美无缺的桃源。无论过往怎样,无论面临任何局面,你不必映射,你不必选择,但是却可以作出最后的决定。无论任何决定,都要坚守一个原则——这一切仅仅是从爱出发。
从爱出发,才能找到平静与幸福。
每天清晨醒来,我都会在心底默念: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你自己的内在的事
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