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赵丽宏学写游记
《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五:妙用修辞,开启感官感受
赵丽宏,出生于上海,散文家、诗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作品曾二十余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2013年荣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奖。
他的作品有十余篇入选中国大陆各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语文教材,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
从接收信息的能力来说,眼睛要比耳朵更为强大。俗话说“眼观六路”,说的就是眼睛可以看到四面八方,“六路”指的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
从信息接收的速度来看,眼睛是用光的速度传播,耳朵只能用声速来传播,相差不止百倍。
旅游中,游客要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一般的游客仅仅利用了眼睛这一感官,而且那种走马观花式地看风景,眼睛的利用率也大打折扣。
作为游记写作者,在旅游观察的过程中,不能单用一个视觉,而应该开启各种感官,去感知异彩纷呈的世界。
人的感官嘴、眼、耳、鼻、皮肤,对应产生五种感觉:味、视、听、嗅、触觉,各司其责。
启动“听觉”,用耳朵去吧聆听嘤嘤成韵的鸟鸣,潺湲流淌的溪水,缠绵树梢的轻风;
启动“嗅觉”,用鼻子去闻闻雨后初晴空气中的花香,海风夹带着的咸腥,特色美食的香辣;
启动“触觉”,用手去触碰初春草坪的柔嫩,泰山岩石的坚硬,故宫城墙的沧桑……
一个立体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单用眼睛观察景物,岂不成了聋哑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诗人正是调动视觉和听觉,才使得画面色彩绚丽,生机勃发。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描摹景物,以突出其可感性,这也是古代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这至矣。”
赵丽宏《绿色的雨雾》的第四自然段(“走出宾馆”那一段),就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使读者感觉似乎置身于飘忽流动的雨雾中,与作者一同漫步赏景。
不过,写景状物如果仅仅停留在描写各种感官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除了开启上述五种感官外,我们还必须开拓写作另一个重要的领地——第六感官,也就是此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为“第六感官”的“感受”,它总是潜伏在前五种感官的背后,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往来翕忽,倏尔远逝”,来无踪,去无影,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体验。
要把一种情绪体验描写出来,仅靠几个形容词有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更细腻更细致入微的描写,才能把这种情绪体验传达给读者。这时也就需要我们启动联想想象这一功能键。
感受的前提,需要一颗童真烂漫的心,一颗细致而敏锐的心,一颗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心。有此前提,联想和想象就能水到渠成不请自来。正如刘勰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样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思维活动。不管是修辞方法的运用,还是感受的描写,同样都是文章的“虚”笔。虚实相生,也正是游记和图片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