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仁,守仁,方得民心
孟子说:“不仁者能够接受金玉良言的规劝吗?他们做着导致危亡的事却心安理得,做着导致灾难的事却以为有利可图,那些将导致他们灭亡的事,却正是他们喜欢做的。如果不仁者能够听得进善意的规劝,那历史上怎么会有亡国败家是事情发生呢?”
有童谣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的河水清澈见底,我可以在河中清晰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不清,我只能在河中洗我的臭脚。
孔子听了告诫学生们说:“你们听好了,清水洗帽缨,浊水洗臭脚,都是水自身的状况决定的。”
孟子对此发挥说,个人总是自己先轻慢不自重,然后才会招来外侮;大夫之家一定是先内部自毁,然后才会被外敌摧毁;诸侯国一定是做了该被讨伐的事,才会被其他国家讨伐。所以《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降灾害,还有避免恶果的机会;但如果自己作孽,那就不可能有好日子过了。
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人民的支持;之所以失去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得到人民的支持,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是有规律可循的:得到了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民希望得到的,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得道和富有,人民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去推行。
民心一定是归附仁政的,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禽兽总是奔向辽阔的旷野。深渊里的鱼群,是被水獭驱赶而来的;丛林中的鸟雀,是被鹰鹞驱赶而来的;汤武的百姓,是由桀纣驱赶而来的,他们都是为了躲避灾祸,才奔向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处所。
如果天下有好仁的君主,其他诸侯都会为他赶来归附的百姓。这样的君主即使不想王天下,那也是不可能的。可是,如今有些欲称王的诸侯,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得了七年的痼疾,需要有三年的陈艾来医治。如果不从早积累,那是终身也不可能得到能治病的陈艾的。如果平时不心向仁政,那就只能终身处于忧患屈辱之中,甚至陷于危亡的境地。
所以,《诗经》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这句话的前文是:“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载,语助词,胥,相,皆。谁能够捧着滚烫的东西,而一直不去用凉水降温的呢?如果不实行仁政,怎么可能有美好的结果,只能随着灾祸不断走向深渊。
【《孟子》简读之离娄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