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书系——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读书笔记(
叙事弧线
1.阐述
在任何一篇完整的故事中,叙事弧线都会经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阐述,作者会告诉读者主人公是谁,读者需要足够的信息来理解主人公及将面临的困境。
2.上升动作
在叙事和献忠和其他阶段相比,故事的第二个阶段——上升动作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在大多数故事里,上升动作实际所占的篇幅最大,因为上升动作最能够吸引读者。上升动作创造出戏剧张力,只有当故事达到高潮,困境得到解决之时,这个张力才能获得释放。
3.危机
亚里士多德写过情节的突变或逆转。第三幕情节发生转折,突然将主人公置于危险的境地。大多数的现代故事分析家更偏爱将情节的突转称为危机。这个更加宽泛的概念,预示着故事强度的增加,以及高潮的到来。
4.高潮
高潮仅仅是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
5.下降动作/结局
高潮将你带到老故事的顶峰。从这以后你就要开始下行了,所以才有了下降动作,这个概念故事逐渐放缓,并接近尾声。
视角
什么是视角呢?
人们似乎很难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小说家达林斯特劳斯坚持认为是脚就是人物在讲述或者体验故事时的思维活动。文学经纪人彼得鲁比说视角就是摄像机镜头所摆放的位置。创造性非虚构文学大师菲利普杰拉德则认为是脚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需要依据故事叙述者对人物思想的了解程度来变换。
第一人称
非虚构作家也可以成为视角人物,带领读者经历故事。
第二人称
你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中很少能发现第二人称视角,但是你可能会在自学读物或者食谱中找到这种直接称呼。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会把你限制在自己的视角中,你无法窥探另一个视角人物的内心世界,除非你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分析他的语言。如果你想直接讲述视角人物的经历,可以暂时放弃第一人称。而通过第三人称来写。第三人称能极大地扩宽视野,让读者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作者形象和立足点
轮廓鲜明的作者形象给散文带来个性,增加了作品的魅力。通过塑造自我形象,作者表明了独特的立场,并通过施展个性魅力来表达主题。如果你将叙事看成在舞台上逐渐展开的剧,立足点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所处的位置。有些作家站在舞台后面,大幕拉开的时候,读者基本上看不到他们,有些作家则坐在观众旁边,不时靠过身来对剧情发表看法,还有一些作家自身舞台中央,让自己成为焦点不实发出品评的声音。
声音和风格
非虚构叙事作品也有语言表层,它反应的是作者的自我,当一位控制力很强的故事叙述者掌控故事的时候,自我就浮现了,但是他仍要与吴台上的视角,人物保持一致。换句话说,语言表层会变化,但自我不会变。在这点上,艺术要想生活,学习,尽管我们的朋友经常。本庄来应对不同的场合,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具备清晰可辨的总体风格。
在叙事写作的世界里,措辞是作者风格的首要标志。
形成风格
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最好的写作方法就是大声朗读每一篇文章刚写完这张的最后一行,作者要回过开头,用坚定而清楚的声音去读。这样就可以听出写的不好的地方,并进行修改。但,将声音与作品融为一体的最终秘诀是放松,做回自己。写作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节奏的变化非常重要,身心放松的作家会写得更快,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如果对初稿只是苦吟,纠缠于每一个词,那么作者真实的自我就会淹没在毫无特色的文字形式之下。当我们以一种自然的节奏和朋友交谈时,我们就是真实的自我。当然,写作不是交谈,但道理相同,写作之妙就在于你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回头微调。放松让写作更加流畅。在艰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被质疑所困扰。因反复思考而备受折磨,这种精神上的痛苦,不利于作者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独特的作家常常会采用不同的减压策略,当他们谈论到写作过程的感受时,有趣这个词会时不时的蹦出来。作者说到自己需要尝试着放松,找到轻松的节奏快速而平稳的继续写作,结果可能不会是乐趣,但痛苦肯定会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