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文学梦

余秋雨: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563人  周卫英
余秋雨: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

1994年,我27岁,喜欢文学,曾经买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但是却读不懂,感觉太艰深。但是却记住了先生的名字。

1991年7月,余先生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

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他也由此成为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十多年后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些文字,能够理解许多,对他的学问和人品都特别佩服。

前天去书城买得一本《余秋雨散文精选》,读了进去,大部分都能懂。对先生的大境界、大文采非常崇敬,对他青少年时代受到的磨难感到非常难过。

很想把我的阅读心得写出来,但又无从下笔。刚才读到他对老子的高度评价,正好我以前很喜欢《道德经》,也下过背诵和抄写的功夫,于是我决定从余先生对老子的赞扬写起。

余秋雨先生说:“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这句斩钉截铁的话令我很振奋,于是从《中华文化为何长寿》和《中国文脉》两篇很长的文章中摘录出余先生谈论老子的片断和文友们分享。

在《中华文化为何长寿》中,余先生说,诸子百家之首,该属老子了吧。然而且看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

几年前,我在向北京大学的各系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史时曾经指出,老子是中国文化的“清道夫”。

他那四个字、四个字如刀斩斧劈的简洁文句,呈示了中国哲学不肯多添笔、多发一声的极致。

由他白发白须又默默寡言地在前面走着,跟在后面的诸子百家,谁也不好意思把话讲多了,把书写长了。

余先生在《中国文脉》中写到: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序有点儿难。

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

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而言,老子就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的高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之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

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