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故乡,也许是这群人学环境的意义
昨天出去踏青了
昆明的三月特别舒服,正处于乍暖还寒时候
有时艳阳高照
蓝天离得很近,白云大朵大朵
有时微微细雨,海棠花未眠
◣ 一 ◥
这样美丽的天空,是昆明的三月最易遇见的。
触手可及的云,像棉花糖一样,阳光还没那么刺眼,海鸥被游人们喂的肚子圆滚滚的。
记得初到昆明的那一年,全身的毛孔就开始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鼻炎也瞬间好了。
那个时候,翠湖上还没有供游客嬉闹的船,只有一舟泛于湖上,舟上的大伯用竹竿撑着划行,打捞着落叶和游客掉落下去的大把面包屑。
我想海鸥就是这样被喂胖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长沙还没有雾霾。今年回去的时候,忽地有一种“黑云”压城的陌生感,鼻炎开始反复。
几年下来,乡音不改,故乡却变了样。
长沙又叫“星城”,旁人只知道夜晚的长沙城如星般耀眼,霓虹灯肆意的闪烁。
却不道,十年前的长沙,天晴时,放眼望去漫天的星星,城市被笼罩在一片星光之中。
◣ 二 ◥
大学刚开始军训时,隔壁班学资源循环的一男生很搞笑,自我介绍时,说到:“我来自山东淄博”
大家茫然,不太清楚具体是在哪。
他接着说道:“就是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我们那的空气质量指标天天爆表,不太口罩出门,能把人呛死。”
他说这话时候虽然哄大家一笑,但也听得出带着自嘲和无奈的。我猜,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应该还泡在实验室里。
我们班的同学差不多一半来自北方,全班基本上都被带上了东北调调,按他们其中一个的说法就是——来昆明避避雾霾的难。
昆明确实是个避“难”的好地方,四季如春,云朵犹如魔术师,流动着变换着形状,太阳虽大,却常常吹来一阵徐徐的风,并不炎热。
我奶奶来昆明小住过一段时间,本说着在这养老的。但住过一段时间便嚷着要回长沙,这里人听不太懂她“凶巴巴”地长沙话,她也听不太懂“抑扬顿挫”的昆明话。
照她的话说,是“这里的菜盐也放的不对,辣椒也放的不对”,太多不对,一下也说不上来,便成了乡愁。
海鸥终究是属于海的,就算它在这里吃的再饱,也是要回家的。
◣ 三 ◥
我其实也不太懂,自己读的环境最后能干成些什么事。
第一次看到我们学院楼时,三个大大的“环工楼”,我就和好友调侃道,难道是环卫工人大楼吗?
大概在去滇池坐缆车到西山半山腰的那一次,水一半碧蓝,倒影着天,另一半水泛着红,夹杂着些绿,滇池的水已经被污染到没法用了。
突然有那么一种意识,自己这个小小齿轮,好像会对世界有点用处。
朋友说他走出自闭,是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要是你不知道你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话,那就把你的整个生命献给这个世界吧!”
然后他大学选专业时,义无反顾的选了环境。
……
以前看过一个短片,未来的世界里所有人为了抵抗雾霾,所有人的鼻毛都长得特别长,洗发水广告变成了鼻毛广告。
《鼻毛传》
所有人已经麻木到适应,忘记了世界原本的样子,忘记天曾经蓝过,水曾经绿过。
也许这群学环境的人,现在还没参透环境的意义。也许社会上的我们,始终都没想到过自己此时此举是在污染环境。
但至少我们会懂的故乡的意义,我们所站立的地方便是故乡。三月的故乡会是什么样子的?是雾霾遮住了眼,还是春风花草香?
海鸥飞回大海,燕子回到巢穴,我们回了家,都已不复从前模样。
在一切环境危机来临之前,我们不改变环境,便是环境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