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社恐”与“社牛”的一次出游
我作为一名资深社恐,有幸和社牛Y老师出游。因为Y老师说她要去看花中之王——牡丹,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古典园林一同前往,于是就发生了如下事件:
Y老师远远地看到有一高一矮两个小伙子在给一朵花拍照片,就大声问道:“你们拍的这是什么花呀?是牡丹吗?”两个小伙子明显被吓到,犹豫着说“可能是吧,要不手机扫一扫确定一下?”
Y老师走近一看说:“果然是牡丹,不愧是花中之王。”两个小伙子听后便笑了笑。
然后Y老师又道:“小伙子,听你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呀?你老家在哪的?”
矮个小伙答到:“我们是天津人。”
Y老师一听来了精神,“巧了,我也是天津人,”于是她继续追问道,“你们是天津哪里的?”
“我们在XX市。”
Y老师拍手道:“太巧了,我也在XX市。那你们现在做什么工作呀?”
矮个小伙指着自己道,“我现在做导游。”然后又指着边上的高个小伙说道,“他是搞计算机的。”
Y老师接着说:“导游这工作好,可以到处旅游,不过也挺辛苦,难得周末休息吧。搞计算机也很好啊,挣钱多!”
就这样,Y老师极其自然地和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聊开了,把对方的家乡学校工作等等信息问得一清二楚。而我全程在边上一言不发,专心欣赏站在“花中之王”牡丹边上的Y老师滔滔不绝的口才,心道这不愧是社牛中的王者。
那两个小伙子走远后,Y老师跟我说:“我瞧着那个高个小伙子不错,人文文静静的,还是搞计算机的,有钱途,咱要不去问他要个微信,你可以跟他了解下,看看能不能处对象。”我摆摆手说,“我可不好意思一上来就问人家要微信处对象。”Y老师一拉我胳膊说,“没事的,这小伙子我看着不错,你别不好意思,我来给你要微信,别给弄错过了。”
不过后来,我们并未问小伙子要到微信,可能是缘分太浅,我们未能在园子里再次相遇,所以Y老师的这根红线终究是没牵成。
回来之后,我不禁思索,为何Y老师可以很容易地和陌生人展开社交,而我却不能。我想第一点可能是因为我的社交边界感太强了。作为社恐的我觉得主动去问一个陌生人的家乡,工作,毕业学校等等个人信息都是属于比较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我本能地认为这样的行为可能有一些不礼貌。反过来,如果我是那个被提问的小伙子,当我面对Y老师的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陌生人在莫名其妙地侵犯人际交往的边界。当然我并不是在批判Y老师的做法,因为很显然每个人对于社交边界的评估是大相径庭的,比如那个矮个小伙就非常愿意和Y老师交流,并没有觉得这个过程有什么不自在。
第二点我觉得社恐的本质是在关系中恐惧被拒绝,我们害怕自己主动和热情之后得不到回应,所以干脆不主动不热情,因为这样至少不会受到伤害。所以我在想如果当时Y老师的热情和主动没有得到两个小伙子的回应,那么她会怎么做。我想以她的性格,可能依旧会乐呵呵地对着牡丹吟诗拍照发朋友圈,然后并不把这当回事吧。所以被拒绝本身并不可怕,恐惧被拒绝才是真正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因为被拒绝本身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会遇到热情友善的人接受我们的善意,也会遭遇严肃冷漠的人对我们的拒绝。如果能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件普通的概率事件,是不是就能消除一些我们心中的恐惧。
不过,社恐星人也有可爱的一面,因为他们善于遵守人际交往的边界,因此会让人感觉有礼貌有分寸,但是这样的分寸感也关闭了很多建立关系的可能。因为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恰恰是通过不断打开社交边界来实现的,随着边界的不断打开,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越深刻的关系。所以也许社恐星人可以向社牛星人借一点点勇气,试着用一个你觉得不那么侵犯他人边界的问题,主动开始一次对话,这或许就可以打开一次关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