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记【如何阅读一本书——开篇】30/50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担任了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工作,因此他对阅读的理解肯定比我们深入得多,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艾德勒在1940年初出版的,那时的美国刚刚从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而历史上任何一个从废墟里走出来的民族,都免不了一场“文艺复兴”。看看1940年前后一年的电影你就知道了,《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蝴蝶梦》,《傲慢与偏见》,《大独裁者》等等,哪一部不是经典的经典?
image.png
而此书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曾经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有一年之多,也被翻译成其他各种语言,除了中文。而我要尝试解读的这本书是1970年艾德勒的再版,正是在他担任《大英百科全书》指导工作时,与另一位同事查尔斯·范多伦共同编写完善的。除了保留了第一版中第二篇“分析阅读”规则之外,其他部分都新增了很多内容,特别是在第三篇中增加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而第四篇,主题阅读的讨论则是全新的章节。由此看来,作者可能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基本的阅读规则,以达到能阅读不同种类读物的目的,不管是实用性的书籍,还是文学,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各类参考书,报刊杂志,甚至广告等等,同时也想告诉我们阅读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次一拿到书我还是从头翻到尾的读法,读完之后作者写了些啥,有什么观点,有哪些证据支持他的观点,他的观点和结论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有局限的,这些我全然不知,过一段时间后还是忘得一干二净,这和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啥区别呢?而学校教育是很少讲该如何阅读的,顶多就是讲一些阅读技巧,找找文中的关键句子,作者的主旨等等,我们从来没有带着某个目的去阅读,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作者的观点,我们都是课本的奴隶,更是考试的奴隶。
此外,阅读本来就是反人性的,想想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那是靠打猎为生的啊,“动起来”才是生存之道啊,像这么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儿“思考”,那不是找死的节奏么?所以我们基因代码里就写着“坐不住”,更不要说去阅读,去思考了。正是因为阅读的反人性,我们又不善于主动思考,所以阅读对于我们,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个苦差事。
但为什么现在又想阅读了呢?还是因为我们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以前是收音机,电视,现在是手机,电脑,VR。繁杂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传播效率直接导致我们失去了判断能力。就拿得到每天听本书来说,他给我们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结论,就像一道已经做好的美味,如果仅从知识传播效率上来看,这个产品是成功的,因为知识被包装成了音频和图文的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毫秒级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但从是否能提高用户的思辨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上讲,它是失败的,因为获得知识并不等于理解知识,这种包装好的知识让我们不用动脑子思考就能获得结论,但却阻碍了我们理解力。我在阅读时就感觉自己像根猪大肠,被人用各种观点、结论灌输着,灌完之后还没吸收其中的养分,使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
有被动阅读就意味着有主动阅读,那主动阅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