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理想和幻灭交织的青春
我是用大约4个小时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以后,直接走进电影院去看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的。当电影在歌曲《绒花》的音乐声中徐徐展开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认识黄轩塑造的刘峰是不是严歌苓笔下那个平凡的、好得缺乏人性的好人。
严歌苓的小说里,一批有文艺才能的少男少女在严格的军纪和单调的训练中,青春以独有的姿态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绽放芳华。小说用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变迁,是为了讲述好人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永远探究的意义。
在冯小刚的镜头下,《芳华》是一群文艺兵恣意张扬的青春汇演,那个红楼里洋溢着荷尔蒙涌动的气息。青春冲动下少男少女的懵懂激情,由激情犯下的过错,由过错生出的懊悔,还有时代背景的嵌入,构成《芳华》对一群青年男女的青春的历史回望,对境遇变迁的感怀。
虽然小说的《芳华》是以刘峰为主体、带着批判人性的笔调来展开小说情节的,而电影的《芳华》则以浪漫主义的温情来展现几个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文艺兵的不同人生,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管是刘峰,还是何小萍、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尽管各自命运不同,他们的青春都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理想与幻灭。
刘峰老实巴交,嘴角有种深深的谦卑。他是个自知不重要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同时埋没于平凡的还有一个能工巧匠的刘峰,一个翻绝活跟头的刘峰,一个情操人品高贵如圣徒的刘峰,一个旷世情种的刘峰。本来刘峰平凡善良是无妨的,偏偏用他的平凡来做大文章,足够被推举上大理石基座。他任劳任怨,自觉承包了团里所有的脏活累活,甚至部队饲养的猪跑了都要找刘峰。他去部队巡回演讲,参加军区的或全军的表彰会。会与会之间,他忙着做出雷锋式的作为,以跟他一大堆英雄称号相配。
大家觉得,刘峰是个好人,是无条件、非功利的好,以至于在刘峰向他暗中爱慕的林丁丁表白而发生“触摸事件”后,大家忽然觉得,原来刘峰也无非饮食男女啊。我想林丁丁对刘峰并不是从内心的反感,而是刘峰的表白彻底把她砸晕了,她绕不过去的是那个概念:“雷锋”怎么从大理石雕塑基座上下来了?!还敢爱我?!因此,那个会爱的刘峰在林丁丁拒绝的时候,就死了,他的青春也在那一刻死去了。刘峰对谁心重起来,重得执拗,一生一世的重。所以,他的淡泊和幽远,他那静静的微笑,是来自一种全盘的接受,接受了一切,甚至包括死亡。
何小萍则是刘峰的另一个极端,平时在排挤中韧如蒲草,却在荣誉到来时精神失常。当她身着精神病人的病号服,在幽幽月光下轻盈起舞,摇曳生姿时,她已经记不得自己的芳华,但那些镌刻在心上的音符却带着她,下意识地穿越回青春岁月。那优美的翩跹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是如此唯美而忧伤。风吹草动,回忆裹挟着时代的风尘呼啸而来,震撼力度超出想象,让人在讶然间已经泪流满面。她用了几十年明白一桩事,她只能爱这个善良过剩的刘峰。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黄轩塑造的刘峰是成功的,不管是片头青春勃发、平凡中见证伟大的“雷锋”形象,抑或是因“触摸事件”被推下神坛的落寞英雄,还是片尾用一只残存的臂膀搂着挚爱他一生的何小萍时的满脸沧桑,都与小说里我理解的刘峰的形象是贴切的。
苗苗塑造的何小萍也令人印象深刻。何小萍是带着满满的改变命运的期望来到部队的,但却屡遭排挤,刘峰的温暖成为她爱的信念,虽然最终她只是用“能抱抱我吗?”来向刘峰阐释隐藏在心底一辈子的爱恋。她对刘峰的爱恋也恰好印证了“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苗苗的眼神里透着单纯、干净又令人心疼。
严歌苓用笔记录了她对青春岁月的眷恋和反思,冯小刚用镜头表达了他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寄托,两个有共同经历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是关于青春的充满了色彩和味道的情感记忆。小说的结尾,平凡的好人刘峰因为肠癌而死,甚至连追悼会都来不及开而草草收场;电影的结尾,冯小刚则以一个温馨的镜头定格,刘峰用战争中残留的一只胳膊搂着何小萍,导演不忍心将老迈的形象呈现给观众。此时,韩红演唱的《绒花》恰到好处地再次响起,唯美演绎的芳华也拉上了帷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滴滴鲜血染红它
……
也许,只有芳华不再的人,才最珍惜芳华。无论如何,这部有情怀的作品,打动了我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