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的“意外美味”
刘凯珊又写了一篇文章,我给发到了公号《福猫的记事本》上,标题调整成和前两篇相对统一的《知青岁月 美味》,以下收录的是原文。

下乡插队的日子里,做饭是轮流进行的,每两个知青一组,每人负责十天。轮到我和项娟时,本以为能平稳度过,却在第三天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那天,伙食长把一盆包谷面放在灶台上,交代我们做包谷面发糕。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我,吃惯了白米白面,包谷面发糕对我来说,不仅没吃过,更是连见都没见过,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好在项娟有几年农村生活的经历,比我懂些门道。她告诉我,做发糕得先用面起子发面,可我们根本没有面起子。无奈之下,她又说可以用开水烫面,这样能去掉包谷面的苦味。我们别无选择,决定试试这个办法。
我们烧了一锅开水,开始烫面。滚烫的开水倒进包谷面里,面团变得异常紧实,我站在灶台上,握着擀面棍,项娟负责倒水,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面搅成一盆稀糊糊。随后,我们把面糊倒进笼屉,开始蒸制。
蒸锅里的水咕嘟作响,我和项娟轮流拉着沉重的风箱。那风箱仿佛有千斤重,没拉一会儿,胳膊就酸得不行。看着火势不够旺,我心急如焚,接过风箱拼命拉,可即便我们俩累得气喘吁吁、晃晃悠悠,将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打开蒸笼的那一刻,满心期待的香喷喷发糕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锅稀黄的面浆,根本没蒸熟。
此时,下工的同学们陆续回来,看着眼前的“失败作品”,虽然没有抱怨,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我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妈妈给我带的一桶胡麻油。一咬牙,我把大半桶油倒进大锅里,又将那笼屉稀糊糊的面浆倒进去翻炒。站在灶台上,我轮起小铁锨般的铲子,使出浑身力气翻炒着。半小时过去,面浆渐渐变得酥脆,我撒上盐和妈妈给的味精调味。
当我把同学们叫出来吃饭时,他们看着碗里一粒粒金黄酥脆的包谷面,满脸惊讶。尝过之后,大家纷纷称赞,说这是从未吃过的美味,还嚷着下次做包谷面也要这样做。我却欲哭无泪,5斤菜籽油几乎全用在了这顿饭上,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怎么办?毕竟队里配给的油每天只有一勺,根本不够这样“挥霍”。
看着同学们熟练地做出一碗碗简单却成型的白面面条,我深知自己确实没有做饭的天赋。这顿意外的美味,成了我做饭生涯的“高光时刻”,也让我下定决心,和其他同学调换工作。我主动申请去劳动,不再碰这“大锅饭”。此后三年多的插队时光,我再也没做过饭,而这段在灶台上手忙脚乱创造“奇迹”的经历,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感慨又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