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课堂实录点评 - 草稿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竹华倩

    刘艳红老师讲授的《行路难》可谓“诗味浓郁,疏朗大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堂课扎实地落实在“读”上,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深情朗读,多角度品读,整节课通过三个步骤的学习——解读 把握诗意;品读 叩击心扉;悟读 净化心灵,由表及里达到了感知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谈听课的感受。

一、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中准确选择切入点,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提升。刘老师的课以“读”带讲,作为全诗的切入点,就是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授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行路难》,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变化,在学生们的抑扬顿挫中流露出来。以声传情,学生们通过读,完成了理解诗意的任务。

      任务二“品读,叩击心扉”在配乐朗诵中,学生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从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问题一抛,学生们各抒己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感受到了李白心中涌动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李白二十四岁“辞亲远游”,游山交友拜访权贵,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却有权无实。才华横溢,胸有大志的李白,自然愤懑不难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读出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自信乐观、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李白。

    任务三“悟读,净化心灵”如果李白穿越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学生对李白的评价,一个铁骨铮铮,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精神也深深镌刻在学生们的心里。

二、一气呵成,深厚自然

  刘老师的《行路难》由余光中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导入,到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结束,整个课堂节奏浑然天成。刘老师多次说,她自己对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是“自然而成”,这节课正是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整节课不是浅浅地流过,而是贴着文字,读出了一个立体的李白。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但李白又是一生奋斗,一生逐梦。我们要学习李白百折不挠的意志,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

三、在诗歌的诵读中感悟情味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与含蓄性。诗歌的语言准确且生动,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从精准的诗句中领悟诗歌丰富的内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刘老师执教的《行路难》一课,她带领学生数次朗读,体会李白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第一次读,读准,读顺,学生点评。第二次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第三次读,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感触李白的灵魂。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并给李白最后定格一张照片。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看到了一个遇挫折而惆怅不已的李白,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李白。至此,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的理解。第四次读,用固定句式,表达心中的感受:我从      这句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因为      。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适时补充写作背景。李白深感仕途无望,在朋友为他践行之时,满怀愤慨这下了《行路难》。第五次读,当李白穿越到我们的教室,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们有为之精神感动的,有为之精神感染的,有为之精神鼓舞的。第六次读,师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情澎湃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叩击着我们的心弦。李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执着追求理想,面对挫折积极乐观。至此《行路难》的人文意义呈现出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教授方法,更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教导,人生的指导。刘老师的课可谓将知识与人文有机地融合,给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启迪。

      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她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