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傅雷家书》
文 昏睡十年
对于傅雷,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他令我们激动、感动和悲恸。
傅雷令我们激动,因为是他让我们“结识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认识了”约翰·克里斯多夫、高老头与欧也妮·葛朗台,让我们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有了一点点了解,也让我们知道了罗丹及其不朽的雕塑作品——《思想者》、《青铜时代》、《丑之美》。
傅雷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的《傅雷家书》和他严而有慈的父亲形象,还有那颗滚烫的爱子之心——呕心沥血、用心良苦。《家书》中,他苦心孤诣、谆谆教诲二子——傅聪傅敏,教他们做人成“家”,此“家”乃“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再读《傅雷家书》 再读《傅雷家书》傅雷令我们悲恸,是因为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受虐待迫害、不堪受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的悲惨遭遇与悲哀命运结局。
再读《傅雷家书》 再读《傅雷家书》著名学者楼适夷先生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再读《傅雷家书》二十多年前,我们作为我父母的孩子读《傅雷家书》,便为书信中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深厚的亲情与流淌着的真挚的父爱而感动。
今天,我们作为我孩子的父母又翻开《傅雷家书》,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除了感动,还有仰慕与赞叹。撇开他的享有盛誉的翻译家和文艺家的身份,作为两个身心成长中的孩子的父亲,他不仅仅是我们二十多年前所认识的令人感动的感性十足的慈父,他还是位令人仰慕和赞叹的理性智慧的严父。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位博览群书、历经沧桑的父亲对才华横溢、初涉世事的儿子的谆谆教诲与赤诚忠告: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次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那么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的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越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弥拉不是有野心的女孩子,至少不会把你拉上热衷名利的路,让你能始终维持艺术的尊严,维持你严肃朴素的人生观,已经是你的大幸。还有你淡于名利的胸怀,与我一样的自我批评精神,对你的艺术都是一种保障。”
“最高兴的是你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么完整,居然还不忘记‘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惟有如此,才不致被西方的物质文明湮没。”
这些充满哲理的肺腑之言既是在说给其儿子听,“随风潜入夜”般地默默滋养儿子的心田,散发出至纯的人性光芒;也是说给自己听,敞开心扉,聆听心灵的呼唤,反省自律,流淌出清澈的道德琼浆。
再读《傅雷家书》傅雷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谓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典范。在做学问上,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做人上,他从没有沉沦、游戏人生,绝不让自己的心田蒙上丝毫的尘俗与污染,他始终恪守其做人的原则:不为物役,不为人使;甘于寂寞,不求身外之名;有自我批评和善于批评的博大胸怀。
《傅雷家书》中作为一位严而有慈的父亲的傅雷始终怀有一份仁者之情,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其睿智形象、君子风范、理想追求、卓越人格得以完整观照,并感染、启迪无数后人。多年以后,傅聪曾深情地说过:“这本书超越父子间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写给一个人看的,它代表一种理想和追求……我很少看《家书》,因为不忍卒读。一翻家书,我就泪如雨下,就整天不能自持,就整天若有所思,很难再工作下去。可是,事实上《家书》里说的话都已经刻在我心里很深很深。”
再读《傅雷家书》是啊!《傅雷家书》所燃起的仁爱之火不仅仅温暖了一家,其所发出的智慧之光也不仅仅照亮了一户,包括我们自己,不知道天底下会有多少为人父母者、为人子女者因傅雷这位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对于子女那事无巨细、体贴入微的关爱与循循善诱、身体力行的教育而感动,而受益。
斯人虽已逝,“立德”、“立言”却不朽。
再读《傅雷家书》(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