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天文学
2018-07-31 本文已影响21人
阿元
买书的时候是冲着宇宙美丽星空插图去的,但因为年代久远,插图基本像素感人,完全没有质感,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
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解释,以及天文学的发展历史的述说都是比较详尽的,确实是入门天文学不错的书籍,不过还是因为年代久远的问题,译本最后校订增补的内容也就到70年代左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谈不上翔实而新了,每个章节的结论基本都要先Google一下看那些需要勘误,或者书中当时那些还未确定的知识,如今已经有了定论。
这本书可能在初高中对各类数理化定理还熟记的时候阅读会更轻松,大部分行星运动的解释探讨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并且充斥着大量名词和数据,需要反复阅读,研究才能理解,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入门一个专业知识的必经门槛。
天文知识外的一些摘录:
- 任何人读了一本科学书,都会扩大他的认识范围,提高他的判断能力。
- 地球本身也在改变它自身的形态,这是它作为一个行星在不断运动中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就以我们生活的短时间尺度来说,这些变化,有日,月的吸引力所引起的潮汐,周期地不但吸起海面,也吸起地面;主要的气象现象,使大气里的空气团和水汽团移动;从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发现地级的移动,虽然微小,但却存在,还有地球自转速度长期的、不规则的和季节的改变以及地震、火山等等现象。以地质史的长期尺度来说,这些变化有因地壳的变形造成了山岳,再因流水的冲刷削平了山岳,海洋和大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改观。总之,在几亿年之间,地球的面貌已经是大不相同了。
- 我们的生命虽然脆弱而且短暂,但它却是我们行星的生命中一个组成部分,正如千年古树上每年的叶,也如苔藓和霉菌那样,仅在地上繁殖一会儿,只作为行星的伟大生命的一个过程罢了。
- 怀疑是人类智慧的一个起点,真正的科学不怕怀疑,而是要为人类解释疑问。
- 使用精密仪器的天文学家和伏案思维的天文学家互相提出问题,他们的努力综合起来,才促成科学的进步。(现代科学的合作性)
- 哥白尼把地球只当做是一颗行星,一颗没有什么特权的行星,使地球回到它真正的位置上去,于是太阳系便呈现简单而可爱的面貌,仅改变这一点,地球的轨道便代替了一切无用的本轮。
- 在17世纪的时候,大学里所讲授的还不是地心论吗?亚历山大大学里的那些天才学者们,勇敢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见解,摆脱了原始精灵主义和神话体系,把宇宙当做是一个巨大的几何学和机械学的问题来研究。
- 一个信仰的真正先知者,一种主义的传播者,一种理论的创作者,应当是一个实践的人,他要能用自己的工作来证明这个理论。
- 学习的方法并不比学习的题材次要,我们甚至可以说方法还重要些,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去一次接受科学上所获得的资料,加以合理的分类,放在他们应有的地位上去,犹如一幅被大自然做成的镶嵌图案中的一小部分一样。
- 现代人所有具有大而复杂的脑子、使用工具并有形成和交流抽象思想的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本领,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是时间积累的产品。
天文学外的感悟:
- 几个世纪的知识积累--导致思维的改变(产生新的认知)。
- 工程学的进步--扩展工具(验证途径)--从而验证原理。
-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普通人在科学技术类专业知识并未大步前进。(大部分常识是知结论而非验证的方法)。
- 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高等知识,但专业性并不强,起码要达到研究生级别,要不然工作后所用有的知识也基本忘却或者被重塑。
- 专业的门槛(也凸显了实现人的差异化价值),而且在高等领域往往仅有极少数人。
- 宇宙观能让人暂时摆脱“人”的属性,从而忽视情绪的干扰。
- 天体物理学,高等数学等高等知识都在被人们不停的探索,普通人更应该对生活中的苦难感到宽慰,很多事情只用体力都可以干好,并不存在智力上的鸿沟。
- 目前除了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身体的各项机能均可以用各种先进工具代替,突破生命的上线需要好好利用这些工具。
ps:每次买书的那一刻总会有书中的知识已经被据为己有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