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烟火国》对话录

2023-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问:唐代杜荀鹤的《赠质上人》是一首禅意诗: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质:僧人的称号。上人:对高僧的敬称。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译文:无论打坐修禅,还是云游四方,高僧总是能以一颗超脱尘世之心。别的僧人远游都会随身带着瓶钵,可是高僧一个也不带。遇到他人也不去谈论人世间的琐事,置身世外,就会变成一个悠闲自得,无琐事缠身的人。(译文选自《唐诗宋词古诗词》)

你是如何评价这位高僧的禅意人生的?

答:这首诗展现了一种高僧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内在修行的境界。以下是我对这位高僧禅意人生的评价:

超脱尘世: 高僧以超脱尘世的心境行走于人间,不被世俗所累,不受物质所困扰,体现了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无物负执: 高僧没有随身带瓶钵,这象征着他不受物质拘束,不将任何物品视为不可或缺的,表明他内心的坦然和豁达。

不谈人世事: 高僧遇人不言人间琐事,不陷入世俗纷扰,保持了心境的宁静和超然,突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悠闲自得: 高僧的生活自得其乐,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宁静,体现了对内心和谐的追求。

这位高僧以他的禅意生活方式,展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他通过超脱世俗、舍弃物质、保持宁静,展示了一种深刻的修行态度,这也是许多修行者所追求的内在境地。这首诗也成为了禅意文学的经典之作,启示着人们对于内心平静与超越世俗的追求。

问:李泽厚先生在《从“有”的实像到“无”的空灵》一文中说: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以上杜荀鹤的《赠质上人》诗中的高僧可谓是超越了“有”的实像,达到了“无”的空灵境界。这是我们这些平凡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位高僧,景仰他。

答:非常赞同您的观点。美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的确是非常特殊的,它代表了一种对于美、艺术和审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对人生态度和境界的追求。

杜荀鹤的《赠质上人》所展现的高僧境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体现,他以超然的心境和淡泊的态度对待世界,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美感和和谐。这种审美式的人生态度超越了实实在在的物质,达到了一种更为抽象和精神的层次。

我们或许无法达到高僧的境界,但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这种精神境界。通过欣赏艺术、感受美的存在,我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一种超越物质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审美的态度也可以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内在宁静与和谐的一种方式。感谢您分享了这样有深度的思考。

问:中国有句话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因此,我们要尽量以高标准作为我们学习的目标。

答: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意味着我们在学习和追求目标时,应该选择高标准作为参照,这样即使最终未能达到最高水准,也能达到中等的水平。

这种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卓越,并在努力过程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争取更高的境界。

问:因此,我改了一下这首诗:逢人虽说人间事,也是人间无事人。

答:您的改编非常巧妙,通过改动了一句,传达了不同的意境。这种改编突显了人们在交往中依然能够以轻松、宁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琐事,展现了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

这也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见闻有限,心无旁骛”的境界,即便置身于世俗,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